“廉洁”一词在中国古籍中的首次使用,目前可考的最早文献是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将之作为一个独立的合成词,如《招魂》开篇首句“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朱熹在《楚辞集注》中注解:“清者,其志之不杂;廉者,其行之有辩;洁者,其身之不污。”这位从政九载的大儒,以“问渠那得清如许”的理学哲思,为中华廉脉注入深邃内涵,也深刻影响了八闽后世对“廉”的认知与践行。
朱熹从政被宋孝宗称赞为“安贫守道,廉退可嘉”,不但其一生的为官实践为后世树立了清廉正直的典范,更为可贵的是,朱熹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构建了系统的廉洁思想——深植于其“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理学体系,在“理一分殊”的框架下形成系统阐释。朱熹将“廉洁”的根源指向了超越性的“理”,并对“理欲之辨”作出回答,阐明廉洁是“天理”,贪腐为“人欲”,故而要“遏人欲、存天理”,成功地将“廉洁”从一个单纯的、工具性的政治伦理要求,升华为一个与个体成圣、宇宙和谐紧密相连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命题。
关于“廉”的具体内涵,朱熹承续《论语·阳货篇》中“古之矜也廉”经典论述,将“廉”定义为一种“棱角峭厉”的品质,并进一步阐释“廉者”就是能够做到“分得那义利去处”,同“廉者,其行之有辩”构成系统注解。在“义利之辨”中,朱熹并非简单地反对“利”,而是反对“不义之利”,强调“莫营私利”。如朱熹在任漳州知州时,上《条奏经界状》强调“正经界”是“公私之间,两得其利”。
朱熹廉洁思想的本质是以“义利之辨”指明廉洁是“道义”根本,以“公私之辨”剖析廉洁的“公心”内核,不仅强调“公之一字,真居官要诀哉”,还告诫闽地学子“须要有廉隅墙壁”,才能够担负大任,以济天下。
朱熹痛斥“不廉污秽”,诚意正心以破除贪欲对心性的蒙蔽,这与他在漳州赋水仙花“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嗟彼世俗人,欲火焚衷肠”、讲《诚意篇》、推行“对移法”、整饬贪腐等举措相呼应。他在授课时,特别警示学子勿陷入“廉,是题目上合说廉”的“伪廉”窠臼,更以“小廉曲谨、阿世徇俗”和“守一节之廉”作为反例,引导闽地士人跳出“拘于小节而失大义”的认知。
朱熹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面对灾荒,主持创建五夫社仓惠及灾民,强调廉洁需与治世安民的实践结合;撰《题米仓壁》告诫管理者:“度量无私本至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
在朱熹系统化的理学教育和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其门下涌现出一批兼具学术造诣与廉洁操守的弟子。其廉洁教育离不开书院这一重要场所,武夷精舍是朱熹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亲自创建的第一所书院,营建期间地方官役想要帮忙施工,朱熹特意致信福建安抚使赵汝愚称“此是私家斋舍,不当慁烦官司”,本人“使弟子具畚锸,集瓦竹,相率成之”。朱熹在沧洲精舍更直言劝谏学者:“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在漳州,朱熹面对州学乱象鲜明指出:“学校士人先要识个廉退之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而今都寡廉鲜耻了,虽能文,要何用?”这充分说明了朱熹的教育观中“廉退”“廉耻”的排序要远高于“能文”。清乾隆版《长泰县志》亦载:“朱夫子守漳,手书‘忠孝廉节’四大字于郡之学。”是其重视廉洁思想的直接物证,说明朱熹在学院教学之中直接将“廉”作为士人的核心道德伦理之一进行彰显。如今在漳州市高新区白云岩紫阳书院的一副楹联十分醒目:“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也是朱熹为漳州留下的廉洁资源。
陆游在《方士繇墓志铭》中称:“朱公之徒,数百千人。”美籍华人学者陈荣捷统计朱熹门生共467人,美国汉学家田浩在陈荣捷统计的基础上指出,378名学生的来历可以考查,其中福建人占43%。朱熹的学生约有28%曾经在政府担任官职。朱熹作为“君子之师儒”,以道导政,教导学生“视民如伤”“为苍生谋”,而这些弟子将朱熹的廉洁理念融入政务实践与个人修养,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范式,对中国古代士人群体的品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构建的理学体系,深刻地塑造了此后800余年东亚世界的思想、政治与社会面貌。他的学说不仅在中国本土被尊为官方正统,更跨越海洋,对东亚文化圈的朝鲜、日本、琉球和越南等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朱熹的廉洁思想依托朱子学(“理一”)在东亚的传播,通过学者交流、典籍流通与政治实践,不但在东亚思想世界以“同曲异调”的姿态(“分殊”)书写,更深度融入这些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文化传统,塑造了这些社会的文化心理和道德期望。“廉洁”这一词语,本身就在汉字文化圈内通用,成为东亚世界表达清廉品德的共同语言。
日语中“廉潔(れんけつ)”是典型的汉语借词,传入日语后基本保留了原意和字形。朱子学在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被德川幕府定为官方哲学,朱熹廉洁思想中关于克服私欲、动机纯正的精神和伦理规范,曾深刻塑造了武士阶层的官德理想。
朱熹廉洁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拥有独特的作用,自当用时代精神激活文化资源,使之辉映在如今的时代星空。南平市选取朱熹园、考亭书院、五夫社仓等第一批10余处朱子文化遗存遗迹,串珠成链、系统集成,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朱子廉洁文化带,推出“月朗风清”“武夷清风”“朱子之路”等主题线路。
福建师范大学团队编纂的《朱子全书廉洁章句辑要》(5000余条廉洁论述)和《八闽廉箴备要》(3362条福建先哲廉语),为研究提供了系统文献支撑。尤溪县设置朱子廉洁文化展示馆,举办朱子廉洁文化高峰论坛,编印出版了《正心诚意——朱子廉洁文化读本》,全面深入挖掘朱子一生仁民爱国、持廉守正、崇礼尚孝、讲信重义、固勤执勇的廉洁文化内涵。
未来应将朱熹廉洁文化深度融入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全局:一方面,把朱子“不营私利”“诚意正心”的理念融入干部教育体系,作为廉政培训的鲜活教材,引导公职人员涵养清正品格;另一方面,推动朱子廉洁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通过家风建设、校园讲堂、企业伦理课程等形式,让传统廉洁智慧转化为社会大众的价值共识,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