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激活传统村落文化活力的进程中,松溪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全力配合市级文化特派员工作开展,围绕大布民俗文化村的建设与发展,从渠道沟通、阵地打造、文化挖掘、氛围营造等多个维度提供支持,赋能古村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一、搭建专员联络桥梁
松溪县仅有1名市级文化特派员派驻河东乡大布村。对此,
松溪县委党史方志室主动联动县委宣传部门、河东乡及大布村 “两委”,并专设1名工作联络员,第一时间对接掌握文化特派员派驻动态与工作规划。为明确服务重点,松溪县委党史方志室通过实地走访、史料查阅等多种方式,根据大布村发展核心方向,对大布村的红色文化资源、特色乡土文化等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访谈等形式,详细了解特派员在红色文化与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中的工作思路及实际需求,累计收集有效建议11条,明确服务需求。
二、提供史志专业支撑
大布村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近年来锚定“古村特色”“福文化”核心定位,着力打造“福文化空间”“民俗文化馆”“大统战・同心荟”“仁泽书院”“新质农业生产力讲习班”等文化阵地与实践平台。松溪县委党史方志室主动靠前、精准对接,全程服务大布民俗文化村整体打造,结合村落历史文化脉络提供导览线路建议并撰写讲解词。同时组建专业团队深度参与各阵地展陈策划与内容创作:为民俗文化馆梳理宋代以来民俗脉络,挖掘10余类民俗资料;以“历史溯源+当代传承”逻辑,撰写展陈文案;参与县委统战部赴浙江宁波调研,为“大统战・同心荟”提炼“侨乡助力”等主题并融入鲜活素材、完善展陈方案;挖掘仁泽书院历史脉络,并在书院内设立“党史方志驿站”,推动党史方志学习与古村文化融合;结合松溪农业史料,为新质农业生产力讲习班梳理转型历程,增添文化氛围;助力“湛卢诗歌村”品牌落地福文化空间,对接《湛卢文学》编辑部举办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吸引300余人次参与。同时,还多次就各阵地展陈布局、展品选择等提供咨询建议。
三、深挖古村文化内涵
为系统梳理大布村的历史文化脉络,松溪县委党史方志室全力指导该村开展大布村志编纂工作,指导编纂团队制定编纂大纲,协助查阅《松溪县志》等史料典籍,为村志编纂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目前该志书已完成初稿撰写,进入修改完善阶段。与此同时,松溪县委党史方志室聚焦大布村的“福文化”特色,以大布村的古建遗存、民俗文化、人文精神为切入点,撰写《福说大布》《千年古村——大布》等系列专论,深入解读古村“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当代价值,并先后发表于《闽北日报》《湛卢文学》等刊物,进一步提升了大布村的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助力古村品牌推广
为扩大大布村文化辐射范围,松溪县委党史方志室在《松溪年鉴》开设“中国传统古村落——大布村”专题彩页,精选古村全景、夜景、文化活动等精美图片,配以精炼文字,从历史风貌、文化特色、发展成果三个维度展现古村变迁,让年鉴成为传播大布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托“党史方志驿站”开展常态化服务,组织史志工作者定期开展党史宣讲、方志咨询解读等活动,累计服务村民及游客2000余人次,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提升了仁泽书院等阵地的文化功能。此外,通过“史志松溪”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推送大布村文化故事,擦亮大布古村文化品牌。
松溪县委党史方志室通过一系列精准务实的举措,不仅为松溪文化特派员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以史志文化为纽带,助力激活大布村的文化内生动力。下一步,史志研究室将继续深化与文化特派员、大布村的协作,在史料挖掘、文艺创作、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大布村乡村振兴贡献史志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