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语言文化与民族融合的印记
2025-09-22 10:38:41 来源:《福建日报》2025年09月20日 作者:陈琳

地名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带有“塬”的地名一般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带,带有“厝”的地名一般分布于福建地区,在闽南数量尤其多。我们以福建“畲”字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天地图”福建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穷尽式地名检索,同时参看福建省各地地名录进行材料补充,从中探究畲族的历史迁徙路径,讨论当地留存“畲”字地名的原因。

要研究“畲”字地名,首先需要辨别“畲”与“畬”二字的关系。国务院规定“畲”用于“畲族”的法定族称,而“畬”主要指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在古代文献中,“畬”比“畲”出现时间更早。从古溯源,“畬”最早见于《周易》:“不耕获,不菑畬。”《尔雅》:“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说文解字》:“畬,三岁治田也,《易》曰:‘不菑,畬田。’从田余声。”段注:“畬之言舒也。三岁则为新田。”

畬田是古代常见的耕作方法,南宋范成大《劳畬耕(并序)》:“春初斫山,众木尽蹶……则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趁热土下种。”介绍了畬田是在春季砍伐山中植被,待其干燥后焚烧,然后用烧作的灰作为肥料,借助雨水使其渗入土壤,再进行播种。这从侧面说明畬田这种耕作方式更适合气候湿润、雨水繁多的南方丘陵地区。

据学者考究,“畲”应由“畬”讹误或孳乳而成,二字在古代释义相互重叠,因而使用功能较为混杂。此外,“畲”的异体字为“輋”。清光绪年间《兴宁乡土志·人类》:“今邑北百三十里泰宁堡毗连大信地方,有所谓上輋、下輋、苗輋、荷輋。輋者,殆当时輋人所居之地,久遂沿为地名,特种族泯灭不可考耳。”谢重光考证,“輋”(畲)作为民族名称应该出现在南宋中叶,《舆地纪胜》记载当地的稜禾为“山客輋”所种,比刘克庄《漳州谕畲》一文至少早35年。

福建省的“畲”字地名分布主要集中于龙岩、三明、南平,三市的“畲”字地名数均超过50例。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目前畲族人口最多的宁德市只检索到4例以“畲”作为用字的地名,分别为葛畲、后畲、后畲坑、吴家畲。从收集结果来看,山区城市占比较高,沿海较少,且“畲”主要作为通名,前接专名。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中将地名分为描述性、记叙性和寓托性三类。以此为参考,对“畲”字地名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描述性地名。从地形地貌角度来看福建“畲”字地名,洋畲中“洋”表示此地有河流。从方位来看,顶梨畲因地处一片梨树上方而得名。岭背畲可以看出该村背山而居。地名中还有许多直接添加方位词,诸如“上、中、下、后”一类。使用“动物+畲”命名的有猪仔畲尖、鸭姆畲、牛畲等,保留了闽方言中动物小称“猪仔”,以及与普通话同素异序的闽南方言词“鸭姆”(即母鸭)。还有以“植物+畲”形式命名的村落,如桃畲、杨梅畲、茶畲、柳畲、苦竹畲等,从中可以看出当地曾经或现今仍有的大量作物、植被。另有形式上以“颜色+畲”进行命名的,如红畲、白畲、乌畲。也有更简洁地用“数字+畲”命名的,如三畲、三百畲、百种畲等。

第二类是记叙性地名,反映了当地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自然人文景观、姓氏、历史传说等。最常见的是以“姓氏+畲”进行命名,如张畲、李畲、苏畲等,还有在姓氏后加入“家”字命名的,如吴家畲、赖家畲、傅家畲、廖家畲、黄家畲等,有家族聚落的特性。

部分地名保留了当地历史源流、方言文化,如浮流畲保留了永安市的地名古称“浮流”,雷公畲保留了闽地表示雷的方言词。武平有灾明畲村,这一地名看起来不易理解,而基于方言音韵与文献记载,或可提出两种解释:一是结合当地方言特征,推测“明”可能为“民”,表示该地是灾民逃难而定居;二是结合古代“灾畲”表示耕耘之意,《易·无妄》言:“不耕获,不灾畲,则利有攸往。”可将灾明畲解释为该地曾有着刀耕火种的耕种传统,且土地适宜耕作。

第三类为寓托性地名。古代统治阶级为了方便管理地方,将儒家思想贯彻其中,也可在地名中显现。此外,许多地名是由村民集体约定俗成的,如在福建“畲”字地名中有和美畲、良畲、吉畲等,寄托拥有幸福吉利生活的美好愿望。

还有地名较难根据表面意义进行归类,史书、方志中暂无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其他地区的同类地名进行推测。湖南湘潭有姜畲镇,民间传为明正德皇帝南巡至此赊姜而得名。另外,清《湘潭县志》载为“姜氏垦畲之地”,意为姜氏在此使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开垦土地,繁衍生息。长汀的姜畲坑地名由来或许也可以此为参考。

福建地名中“畲”字含义,如果以现今畲族人民居住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畬”意义更接近,指传统刀耕火种方式,“黄畲”就结合了当地农耕特点以及姓氏传统。一类是畲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如“官畲”。官畲村起源于清顺治年间,畲族人从华安汰口逆江而上,直至新圩,而半山腰间已有一户刚中举为官的汉族人居住,将迁居漳州府郡,就将其交给了畲族人。“前有汉人为官,后有畲民为居”,“官畲”由此得名。与此相似的还有浙江云和已废止的历史地名“高畲”,于明代出现,因地在高处,村民均为畲族而得名。明代蓝姓祖先从福建省梅树下村迁云和小葛,后分居建村于此,由此形成了高畲聚落。可见“畲”作为地名也有保留了其民族特色的含义。

从畲族名称的起源发展来看,畲族与刀耕火种的生存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使得“畲”在其含义中必然保留了耕作方式的意义。畲族是一个游耕民族,在古代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迁徙、适应新的环境,其所居地区又多为山间,地势陡峭,因而“畲”与“斜”关系紧密。此前有许多学者推测东南一带的“畲”字地名均有着畲族迁徙的印记,经过对畲族迁徙路线、畲族古今分布情况的考察,这些大量以“畲”为地名的村落既可能与畲族有关,也有对刀耕火种这一耕作方式的保留,对地势陡峭的形容。

“畲”在古代是对畲族人民的背称,畲族人自称“山客”。从情感态度的角度来看,当地至今仍保留有带“畲”字的地名,是否可以从中望见畲汉民族融合的印记?即使村落后期以汉族人口为多,依然保留了曾有的“畲”字地名,且福建“畲”字地名不是个例,而足有275个。地名同民族的命名发生了直接连接,由此可见畲族与客家人、闽地先民的关系应比以往的认知更为紧密。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