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福建敬老孝老文化的历史传承
2025-07-28 10:09:03 来源:《福建日报》2025年07月26日 作者:王惠蓉 林舒婷

从朱熹《朱子家礼》的规制,到“林攒守墓”等历代孝廉典范事迹;从祠堂布局、寿诞节俗、歌仔戏叙事,到“拗九节”、“行桥”、“挂纸”扫墓等礼俗活动,福建敬老孝老文化既坚守着“尊宗敬祖”的传统内核,又在时代演进中拓展出联结家国情怀的精神维度。

《朱子家礼》强调“礼有本有文”“简便易行”。朱熹通过倡导建立祠堂,使原本分散的家族祭祀活动有了固定场所,进而将孝道礼仪纳入日常宗族管理,如规定祠堂内的祭祀频次、参与人员的辈分排序等,使“尊祖敬宗”从观念转化为定期举行的仪式行为,将抽象的孝悌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这一孝道礼制进而影响福建多地宗族礼仪制度,部分表现为族谱字辈命名制度。这些字辈排序制度将孝悌伦理内化于家族血脉序列之中,使孝道成为跨越代际的文化基因。

在福建敬老孝老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历代孝廉典范不仅作为个人道德的楷模,更作为地域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对福建地方社会的孝道观念形成深远影响。唐代阙下林攒以“结庐守墓,孝感动天”之行,入载《新唐书·孝友传》,开闽地孝子传世之先。这些历史人物事迹不仅通过地方志、碑刻等形式代代相传,构成福建地方“见贤思齐”的道德教化机制,也将抽象的孝悌伦理转化为可感、可学、可效的行为范式。通过个体孝行典范,建构起福建敬老孝老文化纵贯古今、融汇家国、涵养民风的伦理实践体系,持续发挥孝德教化的功能。

福建敬老孝老文化依托多样化的地域文化载体,将孝悌伦理观念具体化、日常化于地方社会生活之中。建筑载体方面,闽侯尚干林氏祠堂布局规整,设“入孝”“出悌”仪门,这是《论语·学而》中“入孝出悌”思想的具象体现,强调回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兄长的伦理观念,既体现了家族对传统伦理的重视,也通过建筑语言传递了“尊祖敬宗”的家族理念。

节俗方面,福州“拗九节”于农历正月廿九煮“拗九粥”祭祖、孝敬父母,逐渐演化为满城粥香、孝行满门的节庆盛事,展现孝义文化在民俗生活中的温情传递。莆田“做十”祝寿礼制,始自虚岁50岁,遵循“男逢九,女逢十”的年龄规则,表现出严谨的孝敬仪轨。

戏剧方面,闽南歌仔戏《寸草春晖》以周青天中状元后为双亲申冤,诠释“父母尽责、儿孙尽孝”。通过祠堂空间承载、节庆礼仪传递、舞台戏剧叙事,福建敬老孝老文化构建起制度化礼仪、空间格局、叙事传承三位一体的文化形态。这一体系保障了孝道观念在地方社会中的持续运作与世代相承,展现出福建孝道文化地域多元性、历史延续性的高度统一。

福建敬老孝老文化将宗教信仰、民间祭祀与孝悌伦理观念的紧密融合,展现出福建区域性、多元性与活态性并存的孝文化传统。闽西客家土楼以祖堂为核心布局,供奉祖先牌位,体现“尊祖敬宗”,楼内外以耕读传家、忠孝仁义为主题的楹联、题刻,体现了客家人对儒家文化的传承。扫墓习俗“挂纸”细节繁复,以鸡血纸标墓头,粿品三牲敬祖,奠酒焚纸,缅怀深切。

邵武七夕“行桥”传统,依次行“父母桥、夫妻桥、子孙桥”,祈愿孝顺、婚姻、子嗣昌盛,维系家族伦理。据《邵武府志》载,“七夕女郎走三桥,烛影摇红彻夜明”,其中“父母桥”的祈愿置于首位,体现“孝为百善先”的观念;“行桥”时需按步骤完成,首为“父母桥”祈求父母安康,次为“夫妻桥”祈愿婚姻美满,末为“子孙桥”企盼家族兴旺,使七夕这一原本象征爱情的节日,融入家族伦理教化内容。

这一系列民俗信仰、节庆礼仪与扫墓祭祀,皆以孝道为宗,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承续家国为要义,将《论语》所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儒家孝悌理念,转化为富有地域特色、多元化、动态性的文化实践。它既是福建地方宗族制度与宗教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也作为中华孝文化的区域性表达,展现出古代家族伦理与现代社区认同、宗教信仰与社会教化功能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生命力。

福建作为著名侨乡,其敬老孝老文化早已超越地域,跨越山海,成为维系海内外华人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众多闽籍侨胞将对家乡的眷恋转化为现代语境下的孝道实践,如华侨捐资建设惠安县龙苍村“乡愁记忆馆”,通过“景、物、影、文”多维展示,传递“落叶归根”的情感认同;石狮市永宁“番仔楼”融合西式建筑与“忠孝家训”题刻,既改善人居环境,又承载家风传承。福建孝道文化始终是维系海内外华人情感认同的重要纽带,而这种认同最终升华为对民族文化的集体归属感。这些由个人孝行延伸至家族荣光,再升华为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体现出福建敬老孝老文化以跨域联结、文化认同、精神共鸣为特征的独特价值。

在当代语境中,福建敬老孝老文化展现出与时代同行的创新姿态,将传统孝道从家庭伦理拓展为家国责任的价值共识。在传承方式上,注重传统形式现代化与现代机制传统化的双向转化,如南平基于《朱子家礼》改良的新式婚礼,既保留“告祖礼”等仪节,又以现代审美重构孝德仪式;龙苍村“孝廉馆”通过展示侨胞孝亲爱乡事迹,深化了孝亲与爱国的精神同构,使敬老孝老文化超越家庭范畴,成为凝聚地方认同、强化民族情感的精神力量。

福建敬老孝老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家国伦理与血脉记忆,福建当以守正创新之姿,激活千年孝道文化资源,拓展多元化、数字化、生活化的当代表达路径,让孝道精神在新时代润物无声、历久弥新,于赓续文脉中凝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