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部有人文温度的美食手札
——《食物记——食海拾趣,人间百味》读后
2025-06-09 10:25:15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年05月28日 作者:钟兆云

一生从未拿过枪的开国中将傅连暲,因为在中央苏区时将掌管的闽西长汀福音医院连同自己的巨量私产捐助红军,并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而被《红色中华》称为“苏区第一个模范”。此后,“我党第一个红色医生”“红色华佗”等美誉接踵而来,中共中央还打破党内不为个人做寿的惯例,为他举行了五十寿庆活动,周恩来代表中央讲话,多位中央领导联名题赠寿幛“连暲同志五十大寿——治病救人,长命百岁”。傅连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还有《肺结核疗养的经验》《养身之道》《我热爱自己医生的职业》等著述问世,在发展中西医、普及祖国医学、培养医学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谢觉哉曾情动于中地赋诗称赞:“寿人寿国功在党,傅公名应列首榜。”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傅连暲将军之子傅维康,青年时期便子承父志,从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从医和从事医学史研究60余载,撰著《中国针灸史话》《中国医药历史漫话》《医药文化随笔》《医史与文史札记选》等,主编《中国医学史》《针灸推拿学史》《中药学史》等,上世纪90年代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评价为“20世纪将中国医学史介绍到世界的突出贡献者”。

2018年以来,傅维康在其原著《民以食为天——百种食物漫话》的基础上修订、增补,精心遴选关于120种食物的文章,汇集而成新著《食物记——食海拾趣,人间百味》,于今年初再版。甫一拿到这本橙红暖色调封面、赵孟頫集字作书名的新书,不觉便喜欢上了,工作之余泡上一壶清茶,细细品读这引发味蕾的“人间百味”。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维持生命活动、维护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也是传统饮食文化传承发展的鲜活载体。《食物记》以“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宗旨,结合作者个人的丰富经验和深刻体会,引经据典,博采古今,精心收录上百种日常食物,囊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坚果干果、水产、肉类及乳制品、调味香料、饮品等种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介绍这些食物的名称由来、考古成果、历史文化、逸闻趣事、药食价值、食用注意事项等,将食物、人文、历史、民俗及植物学、中医药学、现代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于一体,不但追溯食物深远起源、讲述食物历史故事,还深入挖掘食物文化底蕴、赋予食物人文温度。文句通俗易懂,时有妙笔生花处,让人口舌生津。

以首篇《粥食》为例,短短一文便先后引用了《周书》《广雅》《随园食单》《粥谱》《黄帝内经》《伤寒论》《韩氏医通》《温疫论》《随息居饮食谱》《调疾饮食辩》《粥记》《养生随笔》乃至《晋书》《金銮密记》《新唐书》《范仲淹年谱》等22部著作的原文或典故,以及《煮粥诗》《春日偶题呈钱尚书》《食粥》等诗作,经史子集无所不容,旁征博引之繁令人惊叹,足见作者在历史文化领域涉猎之广、功底之深。全书内容广博,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科学严谨而又意趣盎然的食物百科世界,领略中华民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药食同源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智慧结晶,食物与药物具有天然联系,如《黄帝内经》所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傅维康以古今结合的阐述方式,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出发,在书中全方位阐述食物的药食功效,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揭示食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制,深入剖析每味食物的药食价值,寓药于食、药食一体,使读者掌握食物养生的实用知识,获得饮食养生智慧。这是该书的一大特点。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整体设计匠心独运,兼具实用性、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展现出超高“颜值”,使阅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繁花似锦般穿插其中的300余幅美图,既有古代本草学家的植物图谱、文人墨客的传世画作,也有现代绘者的原创等。每幅插图在展示食物形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彰显食物之美,勾画出一个色彩斑斓、生动形象的美食天地,给读者以巨大的艺术感染与审美愉悦。读此书,不期望人人皆成美食家,起码可以更懂得吃,更懂得如何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开卷有益。在我看来,《食物记》是一部深入研究食物人文历史与药食价值的暖心之作,也是一部集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而别具人文温度的食物手札。正向期颐之年迈进的傅维康教授,通过我们共同熟悉的医学专家华碧春赠书予我,希望我写篇读后感,想来也是因为我写过《毛泽东信任的医生傅连暲》一书之故。我拜读此书后,着实感到曾受聘担任原国家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的傅维康,确实人如其名,这辈子是为维护大众的健康而生,书也恰如其名,于食海拾趣,在人间品百味,值得不同年龄读者和“吃货”们的信任。读其书,或许还能在领悟大食物观的内涵时激发起对多元食物的探索兴趣,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