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英烈告诉我们的时代
——读《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
2025-05-06 16:26:59 来源:《福建日报》2025年05月06日 作者:王盛泽 易向农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曾指出,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强调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2024年12月,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编著的《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正式出版。细细品读书作之余,深感这是我们讲好革命先烈故事、弘扬福建红色文化的又一优秀成果。

英烈精神震撼人心,富有教育意义。《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全书39万余字,采取史实记载、口述实录等形式,收录了104篇福建革命先烈事迹,聚焦感人至深的英烈精神。翻开书本,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英烈们从历史的深处向我们缓缓走来。故事中,他们或许只是贫农、雇工、车夫、教书匠,乃至曾经是地主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际,他们都挺身而出,为革命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比如宁德市寿宁县的陈庆重,本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人物,对群众疾苦感同身受,不仅自己参加革命,还动员自己两个弟弟和三个儿子加入革命队伍,结果全部为革命壮烈牺牲,堪称“一门两代六忠烈”。又如龙岩市上杭县的陈炳春,被捕后任凭反动派如何摧残,仍坚贞不屈,高呼“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最终遭受非人的“抽纸烟”酷刑。还有血染湘江的“铁侠”战士陈德金、为革命而献身的虎胆英雄陈永兴、开辟秘密交通线的卢肇西以及闽东的“刘胡兰”施脓禄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书中还记录了许多英烈的家书、遗言,如林顺佺就义前对妻女说:“我不要紧,干革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其中也包括生命。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党的好儿女,只要大家坚持斗争,我就放心。”周继英面对敌人的枪口大声疾呼:“我生来属于天下!死而不惜!”这些英烈的崇高精神和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坚定信仰,具有穿越时空的冲击力、震撼力,是当代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党性党纪的鲜活教材。

坚持唯物史观叙事,具有存史价值。《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所收录的100多位英烈,每一位都是真实的英雄,都有据可循。他们的故事,有的被报道过、记载过,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只存在于档案之中,或者只是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立足我省独特的红色资源,组织何英等一批知名文史作家深入各地开展英烈故事采风、走访群众、查询档案,像开展田野调查一样挖掘整理烈士事迹,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在叙事过程中,创作者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历史的主题和主线贯彻到文中,确保客观体现我们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如书中写男儿热血洒战场的聂祖唐,文章提到的1927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来到上杭开展活动,1932年红十二军攻克上杭和武平,周恩来发表的《红军十二军占领杭武的意义》,1932年底中共福建省委发出“扩大百万铁的红军”号召等,其历史脉络清晰准确。又如书中写宁死不屈的抗日女豪杰陈康容,1915年出生于缅甸的她本是生活优渥的华侨,却坚持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坚决与破坏抗战的反动派作斗争,最终英勇牺牲。全篇始终坚持在大历史背景下叙说女英雄的故事,可信可敬。可以说,《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既是书写英烈的红色故事,也是对福建党史文献资料的有益补充,对党史正本的编写也不无启迪。

文笔生动别有新意,故事引人入胜。毋庸置疑,《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是一本英烈故事书,具备故事书的基本属性。作者都是知名的作家,与以前大部分由党史方志工作者写作不同,其观察事物的角度新颖,感情细腻,其文笔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富有感染力,可读性强。试举一例,书中写上杭才溪乡一村两家六英烈的故事,不仅事迹很感人,其叙事方式也别具一格。文章开篇交代才溪乡作为“将军之乡”和“扩红”模范的背景,再生动介绍发坑村的林云彪夫妇结婚生子,由此引入其三个儿子先后加入革命队伍并壮烈牺牲的故事,同时还突出了林家几位妇女强忍悲痛参加乡农会搞革命的义举,此为第一节。第二节写同样是发坑村的另一户“红色仨兄弟”,他们互不相让,争着参加革命最后牺牲的故事。在全篇末尾,作者讲述在2019年编导大型交响组歌《古田颂》时,以红色仨兄弟为题材进行了创作传唱。可以说,此文结构精巧,行文流畅,读完令人荡气回肠。通观该书,在立足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比较全面、生动、多角度地展现出八闽英烈生平故事和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其创作是成功的。

据了解,我省现有在册烈士近5万人,还有更多的烈士事迹等待着被发掘、记叙和传承,这部著作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此外,进入信息化智能时代,还可以采取数字化、智能化方式进行传播,为读者更详尽介绍时代背景与社会的环境,代入情境地诠释革命先烈的崇高气节、坚定理想、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成功地让英烈告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也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时代如英烈所愿,共同汇聚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谱写时代荣光的奋进伟力,为福建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分别为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原一级巡视员、福建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任)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