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菌草援外塑造中国大国形象
2025-03-12 17:55:27 来源:《海峡通讯》2025年第03、04期合刊 | 2月上、2月下 作者: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钟兆云 李莉

近年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不少力所能及的援助,在国际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其中,菌草援外是共建“一带一路”中备受瞩目的减贫项目。由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发明的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成功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是中国在推进减贫脱贫过程中摸索出的一项成功实践。它助力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消除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同杂交水稻比肩的中国援外扶贫“金字招牌”,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联合国的高度赞誉,集中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形象。


造福世界的“幸福草”结出累累硕果

2001年,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推动下,中国首个援外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建成落地。20多年来,“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菌草技术推广到107个国家和地区,被翻译成18种语言,先后入选南南合作项目、“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和援助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项目,并于2017年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推进项目向全球推广,是中国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的具体行动。

助力消除贫困。用菌草培育菌菇,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种植菌草,发展菌业、畜业,摆脱了贫困、改变了命运。在巴新东高地省,参加菌草项目的部分村民收入增加1倍以上,菌草被誉为“脱贫致富的中国草”,发展菌草被列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被称为“一场农业革新”。在卢旺达,菌草援外团队扶持菌草菇生产合作社70余家,示范推广菌草生产的农户超4200户,整个菌草产业带动3万多人就业,为卢旺达减贫和增加就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非洲,菌草技术使菌种制作成本降低90%,产量提高2倍以上,2万多个家庭(农户)通过菌草援助项目直接受益。其中,南非菌草合作项目提供了200余个工作岗位、1万余户受益,被誉为“中南合作成功典范”;莱索托菌草菇项目农户年收入为当地企业工人年收入的1倍,妇女菌草菇合作社用母语创作“七天菌菇”赞颂神奇的菌草。《高山王国莱索托的减贫惠民“幸福草”》获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中国菌草旱稻技术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开辟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案例获评第五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助力生态治理。菌草是生态治理的先锋植物,具有耐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逆性强、保水保土等性能,在土壤改良、水土保持以及解决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等方面作用独特,具有十分明显的环境效益。在卢旺达,菌草生态治理被列为国家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项目,种植巨菌草地的土壤流失率比种植玉米减少97.05%~98.9%,水流失量减少80%~91.9%。在莱索托,南部地区64%的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学者认为与中国合作种植菌草,有利于保持和恢复现有耕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提升农作物产量。在尼罗河源头及刚果金、尼日利亚、加纳等国,菌草已作为生态治理生力军,加纳、尼日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专门前往中国学习菌草矿山恢复、荒漠崩岗治理技术。

助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菌草技术紧扣全球发展倡议目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菌草技术应用场景逐步从最初的种植菌草菇,拓宽至畜牧养殖、生物能源、盐碱地改良、矿山修复、土壤修复、荒漠治理、造纸、制作板材等领域,实现了光、热、水三大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有利于生态、粮食、能源安全。菌草技术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进减贫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斐济、老挝、肯尼亚、尼日利亚、莱索托、中非共和国、墨西哥等国以及联合国的官方媒体与网站进行了上千篇次的报道。

菌草援外背后的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

以林占熺教授为代表的中国菌草援外群体百折不挠地推广菌草技术、造福当地人民,用中国方案助力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在国际舞台上诠释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展现了中国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和国际主义精神,彰显了中国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凸显了中国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塑造了新时代的中国大国形象。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国家形象。中华民族是一个吃大苦、耐大劳、顾大局、干大事、成大器的民族,向来不惧困难、敢于斗争,这在菌草援外中得到充分体现。菌草援外远离故土,在陌生的环境中,要面对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迥异的气候、简陋的条件,甚至生命的危险,充满了许多未知的挑战和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如何破解菌草技术本土化难题,让菌草技术在当地落地生根。援外团队没有退缩,他们每到一国,就冒着酷热翻山越岭进行调研考察,攻克技术难题,“量身定制”出一套方案。比如,针对巴新东高地省高原昼夜温差大问题,他们摸索出简易菇棚覆土栽培食药用菌的方法;针对斐济气温过高问题,他们就地取材,或利用椰子树、芒果林等本土天然树木遮阴以作天然菇场,或利用椰子树叶、香蕉叶搭建简易荫棚,挖种植畦放置菌袋,用覆土和水调温保湿,不仅终结了斐济无法种菇的历史,也突破了斐济畜牧业的瓶颈,菌草技术被斐济农业部列为提高畜牧业生产力的首要举措,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针对卢旺达水土流失严重问题,他们设计出巨菌草同大豆、玉米和果树等当地传统作物间作、套种的模式,既保持水土,又提高传统作物产量,还为畜禽业提供优质饲料。

天下为公、授人以渔的国家形象。20多年来,菌草援外始终秉持“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坚定信念和“授人以渔”的援助理念,倾力“传帮带”。截至2024年,中国已在国内外举办360多期菌草技术及菌草产业发展国际培训班,培训学员1.5万多名,构建起分级分类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为当地学校提供科教实践基地、开设“菌草课堂”,在当地大学举办菌草科学讲座并开展长期科教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7个国家建设技术示范基地和中心,派出专家长期驻外开展技术本土化推广工作;通过与联合国有关部门合作召开系列研讨会,打造交流菌草产业发展经验的平台。菌草援外团队注重把项目实施与当地自然条件、群众、政府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技术本土化、人员组织化、方法简便化、生产标准化、产业系统化的措施,创建“示范中心+旗舰点+个体农户”模式,开展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服务,使当地农民能够独立完成从菌草种植、菌袋生产到菌草菇栽培、饲料加工等全套技术。菌草援外团队着眼于增强合作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纯粹的技术援助扩大到帮助其发展新兴的菌草产业,并以此为核心发展该国的现代农业。比如,在援助卢旺达之初,援外专家就对当地气候条件、原料储备、劳动力资源、政府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扶持力度等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提出了以卢旺达为中心、辐射周边国家、出口欧洲市场的远景规划并坚持不懈推动。中国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东非引起广泛关注,BBC等国际媒体多次报道。

扶贫济弱、保障民生的国家形象。菌草援外致力于用菌草改变弱势群体命运,精准对接“穷人中的穷人”的需求,让合作国人民实实在在受益,把握自己的命运,有尊严地生活,体现了联合国“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承诺,诠释了人道主义关怀的实质。在南非推广的“10平方米菌草菇栽培模式”,让最贫困的缺地农民可以在10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年生产1.2吨鲜菇,极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南非总统办公室调研后认为,菌草项目是南非影响最大、扶贫效果最好的项目。菌草援外团队十分关注特殊人群和典型家庭,对菌草技术进行本土化、简便化、标准化改造,让当地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进行大量适应性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将菌草技术推广至农户、妇女协会、稻谷协会、少管所、孤儿院、养老院、艾滋病患者等,创新“菌草技术示范基地+旗舰点(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把“单亲妈妈”等最贫穷的妇女组织起来发展菌草生产。菌草援外项目的长期实施,增进了中国同合作国的理解和信任,被赞誉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菌草被誉为“中国草”“致富草”“幸福草”“太阳草”。

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国家形象。近年来,加强菌草合作已成为中国与巴新、斐济、中非、毛里塔尼亚等国元首外交的共识。巴新总理詹姆斯·马拉佩表示,“菌草项目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缩影,也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为6名菌草专家颁授国家感恩勋章。中国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将菌草援外视作发展中国家之间赤忱的互帮互助,用行动实践“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精神内核,充分彰显了中国为推动世界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菌草援外团队与合作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密切合作,携手创造幸福生活,增进了彼此友谊,同时也有力呼应了当下全球范围内对于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呼吁。为了铭记中国的帮助,巴新前国防部长特地用汉语拼音给女儿起名叫“菌草”,并公布在报纸上;东高地省菲尼图古村从事菌草生产后不再械斗,村民将菌草旱稻项目和福建农林大学专家的名字刻在和平纪念碑上,该省还拍摄发布了纪录片《菌草技术》,以表谢意。

在持续讲好菌草援外故事中塑造中国形象

20多年来,菌草技术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与全球各国携手应对环境恶化和贫穷、增进全球人民福祉的生动实践,为塑造中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要进一步加强菌草援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广泛宣传菌草技术在发展农业、减贫脱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持续讲好中国菌草援外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加强跟踪报道,形成传播热度。菌草援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桥梁,展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素材。要建立长期跟踪报道机制,加强上下联动、区域协作、内外协同,及时跟进报道菌草技术在脱贫、就业、治沙、畜牧、发电、造纸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就,以中国声音诠释中国实践、以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持续推动菌草技术的国际合作与推广,让菌草项目在更多国家落地生根,促进共同发展,让合作之花结出更多硕果,造福更多民众。

加强艺术表达,扩大传播影响。以艺术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担当,是塑造中国形象的有效路径。近年来,随着以菌草援外为题材的电视剧《幸福草》的热播、纪录片《中国草》首次落地拉美国家主流电视台,以及报告文学《奔跑的中国草》获“中国好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以艺术形式将菌草技术在全球落地生根的历程呈现出来,让菌草援外团队的事迹为更多人所熟知,有力推动了菌草援外的开展。要持续推进菌草援外题材精品创作生产,通过影视、舞台艺术、文学、音乐、美术、摄影等形式,推出一批反映菌草援外的艰辛与不易、实践与成就、精神与风采的精品佳作,更生动地展现中国与各国人民以菌草为纽带,跨越种族、语言、文化的壁垒,共同追寻和平、幸福与繁荣的历程,向世界讲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主张,助推民心相通。

凝聚各方力量,提升传播效果。全媒体时代讲好中国菌草援外故事,必须汇聚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机构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等多元协同传播主体,形成集聚的传播效应。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菌草援外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密切关注新技术、新手段的迭代发展,重视发挥海外华人、国际友人和海外菌草种植户的作用,讲好“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菌草援外故事。

(作者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