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云“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福建依山傍海,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752公里,自然风光秀丽、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文化底蕴深厚。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强调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在省里工作时,提出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近年来,福建着力做好“海”的文章,大力推进滨海旅游,助力渔村乡村振兴,培育了一大批滨海生态旅游小镇、金牌旅游村和各式网红村,漳州澳角村、宁德溪邳村、泉州围头村和惠屿村等还入选“全国最美渔村”。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渔村的民宿、餐饮、海产品销售和赶海、垂钓、摄影等各类休闲项目蓬勃发展。渔民们走上了“渔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这为我们新时期大力发展滨海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渔村基础设施、促进渔民就业创业和带动各类水产品销售,促进渔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能有效提升当地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水平,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源。当前,福建滨海旅游还存在部分区域整体规划不够、配套不够完善、业态相对单一、辨识度不强、品位层级不高、品牌效应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深挖区位优势、打好发展组合拳,推动滨海旅游赋能新福建乡村振兴。
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坚持规划先行。以县域为单位,坚持“一盘棋”规划,实施统一的品牌营销体系,将原本孤立的渔村景点进行拓展和延伸,通过新改扩建陆海交通网,将分散的渔村景点串连起来。整个县域应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心城区不仅要更好地发挥集散作用,还要将海洋文化、渔村风俗等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之中。通过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建筑风格,举办融合当地美食、特色文化的旅游节庆活动等,为游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渔村应坚持“一村一品”,结合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自然风光、海产资源和优势产业,打造成独具一格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全域旅游,将旅游范畴从孤立的景区拓展至整个县域,使游客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沉浸在浓厚的旅游氛围和独特的区域魅力之中。
以项目运作为驱动,坚持产业化运营。当前,一些渔村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受资金等要素限制,迟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小”而“散”的问题突出。发展渔村的旅游产业,亟需加大资本运作,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化运营,提升渔村的整体品位和吸引力。政府部门应注重发挥文旅产业相关国有平台作用,引领文旅项目及路网、信号基站等相关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并以共建、共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当地国企或者民间资本,引进和开工建设度假村、民宿群、星级酒店、海洋科普研学基地、海上牧场、海上体育、摄影基地、游艇码头等重大文旅项目,形成渔村的文旅产业集群,提升渔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以特色文化为灵魂,坚持文旅融合。旅游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特色文化是滨海旅游的灵魂,失去文化的支撑,滨海旅游将无法走深走实。各地在追求硬件提升的同时,应紧密围绕海洋文化特色,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人文内涵,赋予海洋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构建更为完善的海洋文化体系和话语体系。比如,妈祖文化、海丝文化、航海文化、华侨文化、抗倭文化等,都凝聚着优秀的中华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和阐释力度。福建绵长的海岸线串起大大小小的特色渔村,承载着多元丰富的海洋文化。渔民的传统劳作方式、特有的渔村风俗、独特的美食文化等都是渔民在长期的海洋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特质文化,也是重要的海洋文化符号,要善于总结“簪花围”等特色文化爆红的秘诀,推动更多特色文化走出原生地,走进人心中。
以深度体验为抓手,坚持渔旅融合。海是渔旅融合的根本所在。深化渔旅融合要坚持“渔”与“旅”的双轮驱动,“渔”是基础,“旅”是助力,可通过深度体验这一桥梁将二者紧密地连接起来,实现深度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改善服务,将文化、美食和美景融为一体,实现“风景+场景”的深度融合,让游客更便利地参与赶海、捕捞、垂钓等劳作过程,体验漫步柔软的沙滩、仰望璀璨的星空、品尝烹制地道的渔村美食、住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渔村小屋。同时做好渔村旅游的后半篇文章,依托当地特有的海产资源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绿色环保、易于保存运输且具有福建独特优势的海产品伴手礼。
以新兴媒体为载体,坚持品牌引领。文化品牌不仅具有文化意义,更具有产业价值,以文化品牌效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用好新媒体,创新营销方式,走好品牌之路。要注重网络平台的互动传播,创新利用好各类直播平台和网络短视频平台,加大品牌包装和推介造势力度,打造现象级文化符号,让福建滨海旅游始终保持热度。大力创作以福建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举办海岛音乐会、海滩啤酒节等文娱活动,引导各类文创企业开发、设计和制作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共同推进本土海洋文化传承展示和传播推广,以提升品牌附加值。用好AI、VR、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开辟海洋旅游体验新场景,补齐旅游季节性短板,切实提升品牌传播的科技含量。
以专业人才为助力,坚持校地合作。随着消费者对旅游资源多样化需求的发展变化,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福建海洋文旅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为海洋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要切实发挥好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最紧密结合体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融入当地特色海洋文化教育,大力培养基层急需的渔业、旅游等应用型人才。依托福建沿海各高校资源,大力开展新生代渔民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切实转变其发展理念,提升实践技能。还可借鉴漳州南埔村的成功经验,通过减免租金等政策扶持,吸引外地创客到渔村创业,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创客,为渔村带来人气、财气和烟火气。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坚持绿色发展。旅游虽属于朝阳产业,但规模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游客的到来,难免会给原本就相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压力。推动渔旅融合,要处理好海洋保护与开发、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政府应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加强渔村生活垃圾转运处置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以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要持续深化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坚决打击非法围填海行为,加大滩涂、湿地的保护力度,持续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建设,让沿海乡村振兴的底色更足。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