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教育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福建是红色圣地,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强化责任担当、凝聚奋进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继承优良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
根植于红色血脉之中的红色基因,凝结着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着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要深刻认识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继承优良传统,挺起精神脊梁,勇担时代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对党忠诚,是守好红色江山的必然要求。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凝结着无数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使命担当、赤胆忠诚和奋斗牺牲,蕴含着理想信念、作风传统、革命精神、价值理念、家国情怀等,是我们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营养剂”。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从而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新征程上,我们要铸牢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奋斗精神,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红色基因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因密码”,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来源,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力源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和支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助于我们在各种思想潮流激荡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风险新挑战,坚定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文化自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保持奋斗之姿,发扬八闽儿女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整体提升,探索形成更多先行先试的“福建样本”,巩固起势局面,夯实成势根基,形成胜势格局。
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为民清廉,是永葆我们党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的精神内核,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识,也是我们党始终勇立潮头、走在前列的成功奥秘。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新征程上,我们要一刻不停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三不腐”,深化思想崇廉、文化养廉、教育促廉、阵地育廉、融合倡廉,传承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树立和践行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福建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全省现共登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831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43033件(套),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运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有效路径,构建保护、研究、传播、利用一体推进的长效机制,让八闽“红色宝藏”在保护传承中绽放时代光芒。
注重科学保护,让红色资源“留下来”。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一要建立红色资源定期普查机制。启动全省红色资源普查统一行动,全面摸清全省红色资源的分布、保存、利用等情况,统一规范和标准建设图文声像并茂的全省红色资源总库。二要建立红色资源协同治理机制。编制全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构建全省域各类红色资源联动保护利用格局,加强全省红色场馆共同体建设,推动原中央苏区片区、闽东苏区片区、闽浙赣片区、闽粤赣片区等连片保护利用,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三要建立红色资源修缮抢救机制。设立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场馆改造提升等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志愿服务、认领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加大对面临消失、价值较高且未列入革命文物的红色遗存的保护力度,探索建立统一挂牌标识、设立当地代管员等保护机制。
注重研究阐释,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提炼其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实现其活化利用的重要前提。一要打造全省红色文化研究资料库。统筹全省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史志馆、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等部门,建立涵盖原始史料、资料汇编、学术成果、政策文件等相关内容的综合资料库,设立分类专题子库,为深化研究夯实基础。二要打造全省红色文化研究综合平台。整合全省研究力量,同时借助全国学术资源,建立全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和专家库,开展联合攻关,提升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深入性和实效性。三要打造全省红色文化研究品牌。围绕红色资源承载的福建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重点开展古田会议、中央红色交通线、中央红军长征、中央红军村(百村调查)等专题研究,深化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研究阐释,推出在全国有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
注重赋能转化,让红色资源“热起来”。用好红色资源,要创新转化利用手段,做好“红色+”文章,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要推动“红色+数智”融合。借助3D扫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推动红色资源走上“云”端,实现其精神内涵全时全龄全域全场景全覆盖传播。二要推动“红色+文旅”融合。推进“福建红”与清新福建、闽人智慧的深度融合,形成“红+绿+古”的旅游空间叠加,推动红色旅游与研学游、乡愁游、乡村游、康养游、工业游等结合,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红色旅游小镇、红色旅游街区、红色旅游园,发展全域红色旅游,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注重宣传教育,让红色资源“传开来”。红色资源承载着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是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一要实施红色基因铸魂行动。把红色传统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员干部集中培训重点内容,融入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开展师资、课程、教材、案例、课件、教学点“六库”精品培育。推广“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温习一次党章,聆听一次党课,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革命旧址”等多合一主题党日活动。二要实施红色基地提升行动。依托福建红色资源,加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红色场馆建设,推出精品研学路线、优质教学资源、特色实践基地、品牌示范活动“四个一批”,打造融体验型、互动型、实践型、沉浸式为一体的精品展览。三要实施红色宣传扩面行动。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机制,把红色宣传融入重大主题宣传、精神文明创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亲历者说”“革命后代讲述”等宣讲品牌,开发红色动漫、游戏、剧本、短视频、连环画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产品,增强宣传宣讲的生动性、真实性、权威性。
(执笔: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