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集锦 > 乡村振兴
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关键靠人
2025-02-05 17:20:50 来源:《福建日报》2025年02月01日 作者:裴文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和珍贵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为了更好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我国从2012年起以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建立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共有六批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

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发展的载体也是人。传统村落作为农业社会中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社会活动、劳动生产的场所,既是村民的生活空间,也是文化载体,进而在一代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让传统村落真正“留下来”“活起来”“富起来”,从而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资源和亮丽风景?去年10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坚持村民主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关键要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留住传统村落里的原住民这些“人”。

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让村民“留下来”。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不断创新传统村落风貌管控机制。作为外在有形载体,传统村落的外在形态和生活空间是推进保护措施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坚持千村千貌的原则,让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更强。不能只是把它们圈起来,我们既要做好传统村落的总体部署、整体保护,统一规划、统一推进,保护好传统村落建筑本体、整体风貌和周边环境,又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各美其美,避免千篇一律,释放古村韵味。另一方面,要学习“千万工程”的经验,让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更舒心。要真正让原住民真心留在传统村落里,就要满足新时代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注重传统和现代的适度融合,大力实施村容村貌修缮保护行动,补足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使原住民交通便利、居住舒适、环境美好,不断绘就传统村落“诗和远方”新画卷。

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让文化“活起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做到形神兼备才有味。历史传统、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乡土特色、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生产生活、语言文字等文化价值,是传统村落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花朵和果实,那么做好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在守护传统文化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尊重传统村落原住民的主体性,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信仰和手艺传承人,有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见人、见物、见生活,推动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转向活态利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激发传统村落文化的生机和活力,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味更浓,让“文化乡愁”守望家国。

留住传统村落里的原住民这些“人”,让传统村落“富起来”。产业振兴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能只是简单地把传统村落当作瑰宝“供奉”起来,也不能单纯粗暴地进行商业化“贩卖”,而是要实现建筑空间与发展业态的有机衔接。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原住民,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一方面,要振兴发展传统村落里的特色产业,持续增强传统村落的造血功能。只有产业赋能凝聚乡亲和手艺人,推动传统村落文旅产业科学发展,让村民就业有能、收入有道、生活无忧,就业解决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改善了,才能真正留住乡亲,吸引新村民、新农人和返乡大学生,传统村落才能真正“富起来”。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传统村落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之路。紧紧依托当地传统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乡村地方特色,持续开展“设计下乡”,积极发展特色旅游,推出高品质农文旅产品,让“风景”与“钱景”同频共振,让传统村落的“烟火气”更旺。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始终坚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让更多力量参与到传统村落的发展行动中来,才能共促中华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