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以长龙——连罗红色历史在此巍峨可见
2024-12-24 16:50:14 来源: 作者:陈 芬

连江炉峰山,峦峰耸峙,长龙深藏。

走进长龙,但见茶山葱绿,红旗漫卷。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扑面,人民大众的创业创新,更看到不远的过去,那一抹红色的底蕴。

那红色,掩映在青山上,也弥漫在乡野里,指引着我们去追问这片热土何以长龙?

传说,北面一条苍龙自罗源湾迤逦而至连江,因炉峰山水灵秀,如人间仙境,苍龙在此盘旋流连之后才甩尾入海,后人觉得甚是吉祥,就将此地名为“长龙”。

长龙山高雾重,土地温润,不仅有“云上茶乡”之称,从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时期起就是一片红色热土,富含红色基因。

驻足长龙茶山顶上这耀眼的红色丰碑下,绕着大理石浮雕,炉峰禅寺首立农会、透堡暴动震撼八闽、工农政权诞生洪塘、解放马鼻而菖牺牲等多个革命场景逐一展示,连江革命史在此引人注目。连江是福州地区较早开展土地革命的区域,90多年前,连江县土地革命风起云涌。

徜徉在长龙镇文化长廊,惊叹于这里的红色历史: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在此创建连罗山面区游击根据地,连江县革命委员会——闽东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此设立。

是长龙,将游击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向连江乃至闽东地区燎原。


星星之火点燃闽东之光

连江地处东南沿海、闽江口北岸,北通罗源、宁德接浙南控闽浙通道;西南傍省会福州,有闽北闽西革命根据地做后盾,南接闽中,东濒沧海,扼闽江入海口,被称为“省垣海上门户,闽浙路上咽喉”,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利革命力量闪转腾挪,具有利用闽浙两省边界山地进行红色割据的优良条件。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连江县委在连江与罗源交界的山头山面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山面区俗称山面山,亦即长龙一带山区,这个位于连江县东北部的山区,为全县平均海拨最高的乡镇,深藏于炉峰山脉深处,西部北部与罗源、丹阳接壤,东面与马鼻、透堡相邻。境内崇山峻岭,散布着洪塘、外澳、下洋等村落,汉畲聚居,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游击战争,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

因此当年,连江长龙山区,被誉为“福州的井冈山”。以炉峰山为中心,山的东西两面,一头挑着透堡,一头挑着长龙,透堡和长龙就像历史战车的两轮,驱动着山面区革命形势的发展。

连江著名党史专家吴用耕如数家珍地介绍: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共福州市委党组织因势利导之下,连江县委首任书记杨而菖带领下辖的透堡、长龙等党支部,以及多个团支部、农协会、互济会等群团组织,掀起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1931年12月他率领的透堡农民暴动,打响了闽东土地革命的第一枪,震撼了福州和闽东地区。

1932年夏天,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的主持下,杨而菖任政委的连江工农游击队在官坂合山村成立,号称“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亦即连罗游击队。游击队驰骋于连江、罗源一带,到处张贴布告,号召劳苦大众起来打土豪分粮食。农民斗争的熊熊烈火点燃连罗各地的无数干柴,令国民党反动势力闻风丧胆。国民党连江政府派出马尾海军民团要来合山“清剿”游击队,陶铸和杨而菖闻讯,迅速把游击队转移到长龙山面区活动。此后不久在长龙外澳村尊王宫里,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宣传部长黄孝敏帮助下,杨而菖宣布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扩红成功,吸收了林嫩嫩等十几位年轻人加入红军队伍。扩红后的游击队由黄孝敏任政委,外澳村成为游击队大本营,以外澳村为中心,长龙开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至9月,山面区游击根据地建成,此后以长龙为中心,涵盖畲汉聚居的长龙、透堡、官坂、丹阳,甚至星火燎原至罗源的部分村落,纵横80华里。

1933年3月,打破敌人数度“围剿”之后,连江县各区、乡革命群众产生的代表大会在长龙洪塘外澳尊王宫成立连江县革命委员会。大会正式选举林嫩嫩为主席,下辖山面区和洪塘乡两个革命委员会。同年10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将连江县委升格为中心县委,统一领导连江、罗源两县的革命工作。11月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在透堡扩建为“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总队”,杨而菖任总队长兼政委。1934年1月2日,连江中心县委组织连罗两县游击队、赤卫队,在万余名农民群众的配合下,攻克连江重镇马鼻,全歼当地国民党驻军。杨而菖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杨而菖虽然牺牲了,但他亲手创建的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总队,再次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独立团随即展开正规军事训练,很快成为连罗地区一支坚强的人民武装。同年1月,连江召开全县代表大会,成立连江县苏维埃政府。县革委会自动解散,改建为山面区苏维埃政府,领导洪塘、外澳等村落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山面区成为连罗两县土地革命的一面旗帜。

1933年5月1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在向中央作关于福州的工作报告中五次提到山面区:“在连江现主要是以山面区为中心发动群众,组织分粮队配合游击队到其他各地区地主家里去分谷子。同时是将游击队分散到山面区。”他高度肯定山面区的革命影响力,“在农村中没有哪个农民不懂福安、连江、莆田的游击队是打土豪抗捐抗税分谷子烧契据分田的。……而游击队的英勇行动(连江与海军作战等)更给闽东北的反动统治以有力的摇撼”。

自1934年连江县革命委员会更为“连江县苏维埃政府”起,连罗两县成立了174个乡苏维埃政府,2月,闽东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安选举产生了闽东苏维埃政府,下辖的9个县中就含连罗两县。3月,连罗苏区红色区域方圆达数百里。9月,连罗苏维埃政权建设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闽东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闽东根据地坚持反“围剿”斗争至1935年3月苏区陷落,转入地下游击战争。

1932年9月创建的连罗山面区游击根据地,虽然只存续2年7个月之久,但其鼎盛时期达300余平方公里,人口11万余,其影响力已载入革命史册。

长龙外澳村父老乡亲不无自豪地说:山面区游击根据地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遵循井冈山的道路与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福州地区创建的第一块也是唯一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可谓“福州的井冈山”!


行走在雄关漫道上的革命志士

土地革命时期,连江之所以成为闽东革命力量最强的县份,离不开福州中心市委对长龙山面区游击根据地的领导。长龙虽非连江重镇,却以星星之火点燃了闽东武装斗争的燎原之势。在这片红土地上,将个人命运与闽东连罗革命斗争紧紧交织在一起的,既有本土出生的年轻革命者上演连江版“觉醒时代”的杨而菖等人;更有“南腔北调”者成为连罗革命史的流量担当,他们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陶铸、叶飞等人,还有黄孝敏等,作为上级领导者多次来此“指点江山”。他们都对连罗星火的点燃有开创之功,那些年他们在连罗山面区开展的革命活动,拉开了闽东地区武装游击战的序幕,在长龙革命史上留下行走在雄关漫道上的革命志士群像。

透堡南街村的杨而菖(1913-1934),17岁就已是闽东苏区党组织和红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共连江县委第一任书记。他领导透堡农民暴动,打响闽东、闽中革命第一枪,牺牲时不到21岁,兄弟和母亲也是革命党人,连江到处传颂他这一家“三子先后牺牲、母亲挂帅出征”的“红色杨家将”故事。

除了杨而菖外,还有长龙外袄村的林嫩嫩——连江第一个红色政权(连江县革命委员会)主席,下洋村的梁仁钦——连江县第一任团县委书记,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三总队特务队队长,等等,众多本地革命者积极投身家乡的变革。

来自龙岩的邓子恢(1896-1972),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1931年10月,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农村工作巡视员身份到连江指导秋收斗争。下旬,在杨而菖等陪同下秘密到长龙洪塘外澳村活动,发动贫苦农民开展秋收减租和抗债斗争。1932年1月,邓子恢奉中央之命由福州调厦门,陶铸接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

来自湖南的陶铸(1908-1969),1929年受党的委派来到福建参加福建省委军委工作,参与组织了厦门劫狱斗争之后出任中共闽南特委书记。1932年1月,年方24岁的陶铸转任福州,多次亲临连江指导工作。杨而菖创建闽中第一游击支队正是得益于他的指点:合山山高林密,地形复杂,进可攻退可守,游击队可先在这里驻扎。还得到了他的赠予:一面红旗、两把军号、五把朴刀和一百多发子弹。

1932年12月,陶铸再次巡视连江,此时的杨而菖游击队已从长龙山面区,来到丹阳文硃村,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文硃四面群山环抱,北与罗源县山区接壤。陶铸以军事斗争战略眼光指出,要把星星之火引向罗源山区,拓展新游击区,让连罗根据地连成一片,利用有利地理条件牵制、打击敌人。期间,他冒雪登上连江第二高峰鼓头山,激情赋诗:“夜冷风寒热血浮,未除蒋贼恨难酬。随游山顶观飞雪,待看赤旗遍九洲”。后被人在他文硃住处小木屋的墙上用木炭记录下来,苏区人民称之为陶铸的“木炭诗”,如同激励游击战士们奋勇开辟连罗苏区的誓词与动员令。

来自南安的华侨青年叶飞(1914-1999),1932年9月16日,时任共青团福州市委书记的他以市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的名义将福州各届人士捐款及物资送到连江官坂合山,并指导长龙根据地建设。1935年3月,连罗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失陷。5月,年仅21岁的叶飞重建中共闽东特委,担任特委书记、闽东红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不忘指示部下伺机打回连江,“收复老区,扩大新区。”

来自宁德古田的黄孝敏(1907-1937),更作为杨而菖的革命领路人,直接参与了连罗山面区根据地创建。这位闽东早期党组织中共古田特支的主要创建者,时为福州和闽中地区党的领导人之一,指导组建了中共连江特支之后,又一路根据福州市委关于地方游击战争的指示,指导连江加强地方武装,建立工农红色政权,成为土地革命时期闽东连罗苏区和闽中特委和游击区主要创建者之一。

除了黄孝敏,还有来自永泰的游击队政委任铁峰、来自连城的独立团参谋长杨采衡等众多革命者都曾经长期在长龙从事革命活动……

当年的长龙,之所以成为闽东土地革命策源地之一,正因了这些革命志士的推动,有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有游击队作为坚强后盾,连罗地区的老百姓都愿意追随他们参加游击战争。

于历史的长河中,长龙乃至连罗地区革命史仅仅是沧海一粟,但在今天的长龙人眼里,这是他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来处。我们踏着探寻的脚步采风而来,眼见耳闻之余,收获的是心底里心悦诚服的颔首:何以长龙?因有英雄的革命史诗,“志将穿天破云雾,魄气长凝青史存”;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掌舵领航,才使得长龙善舞,令历史的红和现实的绿得以在这里完美对接。今日长龙,足以告慰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先辈们:盛况如他们所愿。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