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这为福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山海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推动山与海、城与乡实现功能互补、双向奔赴,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
◆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在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上作出示范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十分关切福建的山海资源,深刻认识到山海资源禀赋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利于省内协调发展,为此,他创造性提出“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战略规划。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这是对全省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的科学指导。
深化山海产业链融合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一要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探索沿海发达地区与山区落后地区“1+N”结对帮扶,推动山区承接沿海以及东南亚的产业转移,推进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二要着力深化山海协作创新链。推动建设聚焦关键性技术或创新性成果研发的山海协作创新中心,引导山区企业到沿海成立研发基地,打通沿海与山区之间的人才、技术、资源的输送渠道,补齐山区创新“短板”。三要着力推进山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联合打造山海示范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组织策划“八闽山海特色文化+生态”的旅游精品路线,研发推出“太空舱”等产品,为“山海文旅+装配式”文旅新模式提供产品支撑。
加强山海资源统筹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整准确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一要探索山海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山区经济资源与海上航运资源的互联互通,构建陆海联动的交通大网络和物流大体系,让“金山银山”走出山区变为现实。二要通过推进“帮扶帮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沿海与山区的结对共建,细化“资金扶持、人才互派”等帮扶措施,帮助山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要调整政策资源配置。降低山区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准入门槛,创新企业与山区合作机制,推动山区直接对接优质资源。建设面向山区的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探索“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聘制度,为培育和用活山区人才发挥示范作用。
强化山海功能互补是核心。一要强化市场互补。山区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和销售渠道,通过产销对接发挥沿海的市场优势,开辟“出村进城”的通道,海产品也可通过该通道销往山区,推动山区与沿海形成互补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二要强化资源互补。积极构建“生产制造在山区,研发销售在沿海”的互补模式,山区可以利用沿海地区的市场和技术资源,而沿海地区则可以从山区获得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形成山海共赢的局面。三要强化生态互补。福建省是全国最早试行生态补偿机制的省份之一,山区和沿海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等方式加大生态保护实施力度,实现“合作共治,同享绿色”。
◆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县域发展模式上作出示范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为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城乡融合发展根基。培育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一要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践行森林“四库”理念,持续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系统化推进林票、碳票、森林生态银行等重大改革,探索林农积极性经营形式,培育乡村土地流转市场,盘活自然资产资源。二要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进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三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建立健全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围绕茶叶、水产、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完善促进乡村产业融合的经济政策,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升级帮扶模式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任务。一要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按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发展思路,构建林下经济、全域旅游、森林康养等创业孵化平台,发挥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乡村的“自我造血”能力。二要优化帮扶组织机制。健全挂钩联系、挂钩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县及欠发达老区苏区县帮扶机制,推行帮扶资金与政府配套资金的组合方式,科学优化基层干部权责财同构机制,以完善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自主联结机制来推进双赢。三要创新帮扶内容与模式。鉴于偏远山区资源存在短板,必须强化返贫检测体系,探索“飞地”帮扶模式,包括开发产业园“飞地”经营、执行定期轮岗派驻等模式,为偏远山区注入发展动能。
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效能。充分发挥县城纽带作用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的迫切需要。一要优化县域空间规划。有序推进城中村、村改居以及城郊乡村的改造工程,提升县城建设水平。推进城乡间交通、数字、制度“三条通道”建设,不断增强县域造血功能,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高水平融合。二要统筹推进县域各类试点。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推进“小县大城关”战略,分类分批推行试点,推动城乡产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等发展,以汇聚资源要素扩大县域的辐射能力。三要提升县域治理韧劲。优化县乡两级管理权限,探索纵向层级组织联建机制,提升基层“自组织”统筹协调以及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探索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和城乡互嵌社区的融合治理路径。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上作出示范
福建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省战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推进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实践样板。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进一步强调:“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为福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省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引。
持续深化山海全域污染防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一要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两屏一带六江两溪”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闽西北、闽西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二要以陆海统筹整体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加快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闽江、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海岸带清理专项行动和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环境治理效能的整体跃升。
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一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保障机制,巩固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果。在深化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层层压实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二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系统推进闽江、九龙江等主要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以生态单元为治理范围,开展陆海生态保护修复,强化陆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管,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以及风险防范应急联动。三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强生态优先和绿色引领。加快打造符合福建地域发展的绿色低碳产业链和供应链,落实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和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培育发展壮大绿色新质生产力,提升全球绿色低碳科技竞争力和引领力。
持续引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形成厚重的人文情怀。深入挖掘朱子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生态智慧,坚守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魂脉”和“根脉”,从“两个结合”的高度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福建在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为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贡献福建智慧。二要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发挥“海丝”核心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强化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加快建立生态文化建设与公众生态意识养成互动发展机制,引导全社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
(执笔:王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