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桥飞跨 万古安澜
2024-11-29 16:20:04 来源:《福建日报》2024年11月29日 作者:刘益清

这里,一条江,一座桥,一个古镇。

这里,江是洛阳江,桥名洛阳桥,镇曰洛阳镇。

这里,不是中原河南之洛阳,而是位于祖国东南边陲,海丝起点泉州。

何以取名洛阳,因为这里的先民,大多来自河洛故地。在遥远异乡取一个故土的地名,凝聚了泉州先民浓浓的乡愁。

而从这里出发,漂过泉州湾,过台湾海峡,近则可抵宝岛,远则北通东洋,南接南海和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

自古以来,洛阳江的潮水,见证万国船来,商贾喧哗,见证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延伸到世界上有海水的每个地方,更见证一个个朝代的兴衰荣辱……

但在蔡襄造桥前,位于江海交汇处的洛阳江古渡,曾经风浪险恶,往来舟楫常遭海潮吞没。据清代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每岁遇飓风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邑人为祈平安,以此地所建渡口,名为“万安渡”。

唐代,泉州港为全国四大贸易港之一。至两宋,泉州港声名更盛,帆樯林立,中外商贾云集。万安渡的涨海声中,迎来了万国商,却也常闻风浪阻断航运或致舟船遇难的噩耗。在洛阳江上营建一座桥,连接南北要道,畅通商道,乃时势所趋、众望所归!

蔡襄之前,曾有李宠“甃石作浮桥”,又有泉州开元寺僧人宗已和郡人王实、卢锡又“倡为石桥”,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起,多位有识之士接续为渡口筹建桥梁,但屡遭挫折。直至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到任泉州太守,积极攻克资金、技术、人力等现实问题,洛阳江上建桥的梦想,最终变成现实。

桥成,远近士农工商,皆欣喜之极。正如史料所载:“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

自从蔡襄营造了洛阳桥,这里便成了中世纪的一座文化地标。世界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每一块石条,都镌刻着中国人的智慧与荣光,每一个桥墩,都撑起中国人的思想脊梁,每一寸石板,都指引着行人回家,或前往实现事业功名的远方!

蔡襄身后,不知多少名人与凡人,轻轻踏过洛阳桥面。

理学大师朱熹,23岁经过洛阳桥,前往同安担任主簿。

状元王十朋从北边来,跨过洛阳桥,到泉州任知州。

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洛阳桥进入泉州这座他眼中的光明城,又从洛阳桥下游不远的后渚港,登船返回故乡威尼斯。

元朝的汪大渊,也一定从洛阳桥出发,于1330年和1337年,两度跟着泉州的庞大船队,游历亚非几十个国家,写下《岛夷志略》。

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一生中无数次过洛阳桥而北上南下,直至把浙、闽、粤的倭寇彻底剿灭,才回归故乡洛江。

郑成功一生中多次纵马踏过洛阳桥,最后挥师东渡,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38年的宝岛台湾。

明代泉州首富、晋江商人李五,奉献巨资,对洛阳桥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增修加固。

民国传奇高僧、全才的艺术家弘一大师,1928年冬第一次遇见泉州,遇见洛阳桥,从此与一座海丝古城相伴14年,并终老于斯,1942年他写下“悲欣交集”,安详归尘,舍利埋于洛阳桥背对的清源山。

永春籍诗人余光中,半生漂泊海外,耄耋之年回到故乡泉州,最迫切的心愿,就是用颤巍巍的步履,从南向北,又自北而南,丈量洛阳桥的长度,诗人写道: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

整首诗四十行,每一行诗句,都浓缩了诗人的乡愁,凝聚着游子血比水浓的深情。

洛阳桥成,万古安澜的梦想,照进现实,从此,当地民众和南来北往的客商,渡洛阳江如履平地,再无风涛惊覆之忧。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好啊!近千年来,洛阳桥作为福建沿海南北交通要道的重要节点,不仅成就无数旅人通达远方的梦想,也极大促进了货畅其流、互通有无的市场愿景。

洛阳桥的建成,有效积累了人类在江海间造桥的经验,“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技艺,此后屡屡应用于安平桥、顺济桥、宁海桥、江东桥等沿海石桥的建造实践中,沉淀着闽人智慧的结晶,成就福建桥梁大省的建设传奇。

洛阳桥的成功建造,极大鼓舞了福建人的造桥信心与激情。宋元之际,福建沿海持续掀起造桥热潮。

龙江桥,曾用名海口桥、龙江古石桥、螺江桥,福州福清市境内的一座桥梁,位于龙江(螺文江)水道之上,是福清境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也是福建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

宋政和三年(1113年),龙江桥开工建设;宋宣和六年(1124年),龙江桥建成,初名螺江桥;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螺江桥更名为“龙江桥”;2010年,龙江桥进行全面修葺、加固。

安平桥,曾用名五里桥、西桥、安海桥,是泉州市境内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桥梁,世界中古时代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安平桥横卧晋江与南安之间的安海湾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桥竣工投入使用。该桥“以栏楯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桥墩因应不同水深,别具匠心地采取三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建造形式——水较浅、水流缓慢的水域中采用长方形石墩;较深处则改用单边尖半船形石墩;水最深、水流湍急处采用双头尖形墩。

1237至1241年,漳州人在位于九龙江北溪(柳营江)水道之上,历经4年时间,建造了闽南另一名桥——虎渡桥,也叫龙江桥,俗称江东桥,这是世界最大最重构件的石梁桥,古称“三省通衢”“八闽重镇”,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闽粤、闽湘公路必经之路。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在木兰溪入海口,连接莆田南北洋平原的宁海湾上,莆田人建成兴化府古代最具知名度的宁海桥。宁海桥继承宋代福建桥式的石墩石梁桥,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墩14座,高10米15孔,桥面用75块长13米、厚1.2米的巨石敷设。两旁扶栏、望柱头上刻有姿态不一的石雕。桥中段两侧置方形小佛塔两座。桥南北原有高约3米的明代石雕武士像四尊,今只存两尊。宁海古桥横架于木兰溪上,不仅仅是兴化平原上的一处重要交通管钥,它还是一座无字碑,见证了一段不容磨灭的建筑跟人文历史,既方便了交通,更促进了两岸的文化发达和经济繁荣。1961年5月,宁海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宁海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桥飞跨,天堑变通途,怒涛化安澜。中国是多山多河多海域的国度,山河交错,江海相连,地形十分复杂,欲畅交通,必须造桥。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漫漫历程中,中国人学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针对具体地形地貌,掌握了各种各样的造桥工艺和技巧,如梁式石桥、拱桥、贯木廊桥、独木桥、悬索桥等既实用又具审美功能的桥梁,几千年来,全国所建桥梁达万座以上,是世界第一桥梁大国。

桥之通,不仅带来物流通,还使人心相通。一桥飞架,令生活在不同地理空间的人,打破自然的阻隔,交往更便捷更频繁,相互间的了解理解也更深刻,感情的纽带联得更加紧密。

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桥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显然颇为直接。飞越杭州湾的跨海大桥,雄卧于零丁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英国横跨泰晤士河的伦敦塔桥,美国旧金山越过金门海峡的金门桥,都是旷世奇观。那一道道桥影,使此岸通往彼岸从偶然变成必然,使人类生活空间从局限一隅到趋于无限,使心灵的高蹈摆脱地理限制,飞向自由之境……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