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人们常常探究其中一些问题:“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场景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哪些具体的事实支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文献中心珍藏的《中华抗战期刊丛编》为以上问题提供了答案。作为国内首部大型档案文献彩色影印丛书,它不仅填补了抗战时期期刊史料的空白,更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这些期刊存世稀少,弥足珍贵,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该丛书由江苏省档案馆与国家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整理编辑出版。丛书史料主要收录来源为江苏省档案馆典藏七八十年的稀见抗战时期期刊,包括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重庆、上海等地出版的抗战期刊,时间跨度从1939年至1945年。这些期刊被分为67卷(含索引卷一卷),总计4000多万字,其中包含了五十余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且存世稀少的期刊,不仅真实呈现了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的英勇事迹,还深刻反映了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众心态。
在历时一年的编纂过程中,50多位专家精心审定、整理分类、编排补全,使多种散佚且从未再版影印的旧刊得以录入,如邹韬奋主编的《永生》17期和全国性党刊《共产党人》19期等珍贵期刊都在丛书中呈现。这些期刊兼具珍贵性和唯一性,其中不少都是用鲜血保卫下来的历史资料。
江苏省档案馆典藏抗战期刊主要来源是抗日根据地各级党政机关专设的秘书处(室)和机要秘书。这些期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苏南行署和苏北行署合并时期,被移交江苏省档案馆的。此外,部分期刊还来源于渡江战役后,社会各界响应江苏省境内军管机关和人民政府发布革命历史档案收集公告而进行的捐赠。
旧刊旧报重新影印出版并不鲜见,但在众多的历史文献汇编中,《中华抗战期刊丛编》以其独特之处脱颖而出。它并非简单地重印流传甚广的著名报刊,而是更注重挖掘那些种类繁多、地方特色鲜明的期刊,包括对残缺不完整的史料也予以重视,使一些之前鲜为人知的抗战刊物首次公之于众,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原貌,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无论是华中、华东等新四军、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系列出版物,还是战时各级军事单位、政府机构的出版物,包括《党的工作》《党的生活》《党内通讯》《敌工通报》《斗争》《工作通讯》《淮南党刊》《建军》《江淮》《解放》《军事建设》《抗敌周刊》《前线》等期刊,众多刊物史料共同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场景。这些期刊形式多样,开本、纸张各异,最小的仅军用口袋大小,有的还保留了使用者的笔迹,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丛书的分类也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战斗号角的吹响,又涵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立体的视角,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以“抗战”为主题,进行大型旧刊影印,包括西北地区延安出版的期刊如《解放》《共产党人》,还有重庆、上海等地的地下党人出版的《文萃》《新文化》,以及新四军在皖南创办的《抗敌》、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创办的《战斗生活》等,这种以抗战为主题的汇编方式,为研究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二是编排补全。在收录一些散佚旧刊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搜集补全,如单种搜集齐全的刊物《解放》周刊134期等,收录齐全率超过80%的有新四军三师《先锋》38期等,体现了丛书在资料编排收集上的完备性。三是收录细致。部分新四军军部军分区、师旅、纵队、连队等期刊都有收录,这些期刊生动再现了敌后战场的历史细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珍贵性。既有《江南》《路东党刊》《淮南党刊》等面向抗战工作干部的综合性杂志,也有《苏中教育》《江淮文化》《抗敌生活》等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普及性杂志。四是使用便利。按照新四军、八路军师旅部出版刊物、中共及敌后抗日根据地政府出版刊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世界反法西斯民主人士出版刊物等三个类别进行分类,同时配有提要和索引卷,极大地便利了读者的查找和使用。五是设计精湛。注重图文并茂、标题醒目、刻印清晰等视觉效果的呈现,如丛书中影印的《先锋》《抗敌生活》等期刊的木刻插图,由于翻印技术的精湛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体验,使得当年深受军民喜爱的图片,也吸引了今天的读者。
这套丛书所囊括的文献资料,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还详细记录了新四军、八路军对日作战的英勇事迹,以及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依存、共同御敌的历史画面,同时也有力证明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是深入研究中国抗战历史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
据悉,《中华抗战期刊丛编》正在持续扩展,增加抗日根据地之外出版的期刊,以更全面反映抗战历史。
《中华抗战期刊丛编》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文献中心馆藏的重要史料,对党校教师和学员学习研究抗战历史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