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
——以革命文物为例
2024-11-11 15:19:25 来源: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作者:吕静

摘要文章以高校革命文物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为研究内容,在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背景下,阐释了革命文物、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三者的内在联系,解读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政教育资源库的意义,并探讨高校革命文物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革命文物;思政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正从封闭的系统向开放的系统转变,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就明确的指出:课程思政要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而展开[1]。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的重要实物见证,蕴藏着深厚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弘扬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两者在育人标准上相契合,在育人目标上相同行,在价值取向上相一致。因此,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既是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建设背景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3],为新时代思政教育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明确了方向。课程思政“以实现专业课程、综合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为价值追求[4],它的提出既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学界关于课程思政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融入说。融入说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是一种由外向内的模式。二是发掘说。发掘说则认为课程思政应该着力发掘课程中本身蕴藏着思政教育元素并加以强化,是由内向外发力的。笔者认为,无论是融入说、发掘说,均难以概括课程思政的全貌,并在汲取两种学说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阐释为“以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为目标,借助各种方法赋予课程教学思政教育色彩的教育行为”。课程思政兼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内容,从世界观的角度而言,课程思政应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扶持。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课程思政在不同课程中有通用的、一般性的教育方法,最为典型的便是在课程内容中发掘思政教育元素。

2021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新时代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意见》不仅确定了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更是全面明确了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主要任务。《意见》的出台,为革命文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及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二、革命文物概述

(一)革命文物的内涵与类型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物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东西”。革命文物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国家对革命文物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革命文物的内涵日益明晰。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二款将革命文物定义为“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革命文物涵盖范围广泛,从文物是否可移动出发可将革命文物划分为可移动革命文物与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前者以见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革命人物、重要革命精神的文献、资料、实物、档案为主,后者以史迹、旧址、遗址与纪念性建筑为主。

(二)革命文物的特征与价值

革命文物具有广泛性、时代性、地域性等多重特征,既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又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与区域特征。革命文物蕴藏着丰富的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历史价值。革命文物形成于革命历史中,是革命历史的真实见证。其次,教育价值。革命传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物则是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并且,与理论教育相比,革命文物因其真实性、形象性,往往能够起到更为可观的教育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5]。革命文物的多重价值使得其在思政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是推动思政教育深入开展的有效载体。最后,经济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革命文物成为推动文化行业、旅游行业、创意行业等动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经济价值与日俱增。

(三)革命文物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价值的一致性。革命文物所蕴藏的价值与思政教育所力图实现的价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次,内容的重叠性。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虽然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革命文物中的不少内容更是与思政教育的内容重叠。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早期发展史是课程的重要内容,而这同样属于革命历史的范畴,而革命文物正是革命历史的见证。除了表层的重叠性外,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内容也具有深层的重叠性。革命精神是革命文物形而上的部分,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同样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革命文物可以助力思政教育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三、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党的十九大与二十大报告都明确要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中的“立德”强调的是学生的道德培育,是教育的根本,“树人”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终极目标。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而思政教育则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因此,建立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是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从立德的角度而言,革命文物中蕴藏着大量的德育元素,如爱国主义元素、集体主义元素等,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道德培育有积极的作用。从树人的角度而言,革命文物是党的宝贵资源,既是革命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具有综合育人的作用。

(二)拓展思政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思政教育开展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多寡真接影响着思政教育开展效果。当前,思政教育资源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多数学校仅有最基本的教材资源,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存在枯燥、抽象的问题。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能够有效优化思政教育资源,为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革命文物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重叠性,革命文物中蕴藏着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有助于学校、教师将革命文物视作思政教育的资源宝藏,不断发掘有助于思政教育的内容,使思政教育资源更加地丰富、多样;有助于学校从学生学情出发,开展革命文物资源的发掘与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从而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推动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与完善。

(三)助力革命文化传承

传承革命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革命文化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在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大众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各种类型的现代文化,如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占据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影响日益增大。革命文化在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双重夹击下,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压力。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以广大青少年学生为对象,具有覆盖广泛的优势,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可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受众广泛的优势,扩大革命文化传承的受众,为革命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提升思政教育品质

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品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教材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资源,既有系统性强、层次清晰等优势,也存在理论色彩浓厚、枯燥等问题,与学生的学情脱节,学生极易出现兴趣低下等问题。生动性、活泼性、发展性是革命文物的重要特点,革命文物中的人物事迹、历史故事等有着浓厚的趣味,可以弥补教材资源枯燥的问题,凸显思政教育的趣味性,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其次,强化思政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理想理念教育是思政重要的重要内容,并且,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理想信念教育以坚定学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指路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中国执政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穿于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以及新中国建设的各个阶段。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能够以鲜活、生动的革命文物来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功能。

当前,高校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革命文物资源有限,单单依靠学校还无法打造丰富的革命文物思政教育课程;课任教师缺乏对革命文物的深入研究、梳理,因此在课程设计实践中,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内容结合并不紧密;还存在着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吸引力等等问题。

四、高校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建设策略路径

(一)开展校馆联盟,壮大建设主体

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机构是革命文物最为密集的地方,想要让革命文物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要在革命文物的保管者“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校”之间架设桥梁、构建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建构起扎实可行的合作关系。“联”指的是联起来,是双向互动,多项互动,做到资源共享常态化。“盟”就是打造利益一致的共同体,要发挥各自优势,真正打造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育人”共同体。《意见》)也明确了要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革命文物资源融合程度作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教学科研成果评比的重要指标,并纳入高校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同时,要将革命场馆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博物馆定级、运行评估、免费开放、绩效考核、质量评价体系[6]。目前,全国70余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50余家革命类纪念馆已成立了全国馆校合作联盟,通过打造“一校一馆结对子”“馆长、院长手拉手”和“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等抓手和载体,对共同探索形成共建、共享、共育、共治的联盟机制和工作格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加强馆校合作,提高建设水平

馆校合作是协同发挥高校与博物馆、纪念馆两个主体在思政教育中作用的必由之路。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在革命斗争中保留下来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和语境表达。因此如何积极、有效的让学生走进革命场馆是接受革命文化教育最直接的途径。现志教学、研学旅行、主题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都是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具有趣味性、实践性、针对性等特点,在增强思政教育效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面对面接触文物,增强学生对革命文物及其背后文化的感受,从而充分释放革命文物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让学生完成从“学习者”到“分享者”的蜕变。从博物馆、纪念馆的角度而言,如何走进高校?与学校思政教师相比,博物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对革命文化更为熟悉,所以更能向学生讲授革命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可将博物馆、纪念馆工作人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开展讲座、举办展览、进行宣讲。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纪念馆走入高校,要深入研究馆藏革命文物,全面把握馆藏文物特点,特别是找到纪念馆与高校思政的关联点,革命文物与高校师生的共振点,这样才可以让革命文物更好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说,许多烈士牺牲时大多很年轻,他们很多毕业于著名高校,有的被捕时就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当年的照片、学生证、校徽的物品对于今天的高校学生来说具有天然吸引力与亲切感。雨花台纪念馆就与东南大学合作,举办了《在雨花英烈精神的激励下前进——东南大学一代青年的红色记忆专题展》,展出了13位曾经就读于东南大学的雨花烈士事迹,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三)立足课程教学,完善建设渠道

当前,革命文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但在课程设计实践中,许多未能将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内容紧密融合起来,导致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发挥革命文物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因此,要在课程分析的基础上,精准把握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时机。一是通过教材对相关文物资源进行认真梳理,深化本地区革命文物的研究与阐释,依托革命场馆、文物资源和研究力量,共同编写教材,制定教学材料和计划实现革命文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资源转化。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就与南师大和南航等大学分别合作编写了高校的党性教育教材、高校思政教材。这些高校的老师直接参与编写,深度了解雨花烈士的英烈的史料和事迹,雨花英烈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以专题教学的形式进入了南师大《形势与政策》课的“江苏省情篇”的教学,并有机的融入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其他思政课程。二是在重点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而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使得学生在重要知识点理解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可利用革命文物来辅助重要知识点的讲解,一件革命文物就是一部生动的党史,比如说上海一大会址,南湖红船、百年红楼,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为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可将相关文物,如八路军战斗遗址、《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等文物结合到教学中,深化学生的理解。

(四)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建设方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信息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手段,也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思政教育常态化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革命文物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立足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依托信息技术来创新革命文物融入方式。首先,采用新型的教学媒体与形式,用信息技术提升革命文物融入效果。革命文物难以将实物带到课堂,多采用图片、视频的方式呈现。传统的呈现方式难以展现革命文物的全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革命文物的立体式呈现提供了条件。要加强虚拟现实技术在革命文物呈现中的应用,让学生在VR设备的帮助下,沉浸于革命文物所塑造的历史时空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其次,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育时空。云直播、云展览、短视频录制、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革命文物资源走进课堂的主要凭借。全国校馆合作联盟的百座高校与纪念馆就联合推出“革命文物周周讲——红色星期三”网络思政课。每期邀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或者是纪念馆讲解员担任主讲人,邀请高校教授或纪念馆、博物馆相关专家担任点评嘉宾,师生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参与,千名大学生突破地理空间的局限,共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

五、结语

建设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不仅可以拓展思政教育资源,也能提升思政教育品质。对此,要紧扣《意见》的相关要求,做好高校革命文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建设工作,围绕建设校馆联盟、加强馆校合作、立足课程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等内容采取好策略,为有效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为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

[2]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24(8):9.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张博.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22:27.

[5]习近平在西柏坡九月会议旧址召开的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7-15(1).

[6]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高[2020]3号,2020-5-8.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