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9月7日下午,芗城区石亭街道塘边社区塘边庵前广场,28名小朋友脚踩高跷,身着传统服饰,或大步跨走,或单脚跳,或手拉手围成圈,或排成方阵跳起《中国范》舞蹈,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围观。
踩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塘边社区高跷表演代代沿袭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每年正月初十庙会时,踩高跷是我们村必不可少的传统节目。”塘边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波木介绍,表演者双脚踩踏高跷,身着传统华服,头戴饰具,手持道具,跟随锣鼓乐上街巡游,场面壮观而热闹。
高跷所用的道具,是两支上方下圆且有一横踏板的木棍,石亭高跷的高度一般在0.8米至2.4米之间,最高的可达3米。表演时,演员脚踏横板,需用布带把高跷和小腿及脚板绑紧。
石亭高跷表演内容丰富,题材变换灵活,往往以旗牌手开路,配有锣鼓队、大鼓凉伞等地域特色表演。踩跷者以扮演八仙过海、老母鸡(丑婆)、状元、旦角等为主,他们不仅能在2米多高的高跷上表演各种动作,而且还能在上面吹笛、拉二胡,表演滑稽生动,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步入新时代,踩高跷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情况。“2008年,村里尚有踩跷者16人,10多年来,随着年龄、体重等发生变化,能表演的人如今只剩8个,大多四五十岁了。”黄波木坦言。
为传承发展踩高跷,黄波木找上村里的踩跷者,表明培养新一代踩跷者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随后,黄波木组织村两委、老年人协会及踩跷者等一起开会商讨,并添置工具。今年7月,塘边社区儿童踩高跷培训班正式启动。
“踩高跷既可锻炼身体也能陶冶情操,老手艺可不能丢。”今年36岁的村民黄俊亮,已踩了10多年高跷。儿童踩高跷培训启动,黄俊亮带头开始在村高跷训练基地教儿子和女儿。
“高跷也太有趣了!”姐弟俩踩高跷的身影,不断吸引儿童参与,体验独属高跷的乐趣。培训的队伍也从最初的2人发展壮大至40余人,最大的13岁,最小的5岁。
“儿童只要腿部有力量且有胆量,最快一天,慢则两三天便可学会踩高跷,有利于促进儿童身体协调力和耐力。”黄俊亮介绍,高跷表演难度是根据每个人的年龄体质以及掌握技巧的熟练情况而定,从步法上有走、跑、跳、碰拐、背拐、跌叉等,同时杂糅了舞蹈、杂技等民间艺术。
暑假期间,每天晚上6点30分开始,村里的男女老少便集聚在塘边社区戏台前训练踩高跷,小孩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踩高跷,大人则在一旁搀扶,保护孩子的安全;能够完全驾驭高跷的孩子,则走上广场马路练习,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
“高度越高,踩得越累,但也很有成就感。”13岁的黄渝珊利用暑假学习踩高跷,如今已能踩3米的高跷。
为提升孩子们的获得感,并弘扬石亭高跷非遗文化,上月底,由36名“小小传承人”组成的石亭塘边高跷队走进漳州古城开展高跷踩街巡游,这支平均年龄不足8岁的“儿童高跷队”一经亮相,便以童真童趣的文化演绎,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过去,高跷队主要以扮演八仙等传统角色为主,未来,我们将丰富高跷表演题材,添加现代舞蹈元素,让高跷被更多的年轻人喜欢。”黄波木表示,社区现已征地10亩,计划建设以高跷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