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共闽中地委机关迁移过程
2024-09-10 18:16:55 来源:室市县指导处 作者:肖菊香 薛 磊

“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福建的红色资源亟待进一步挖掘。我们通过查阅革命史、回忆录等文献资料,访谈革命前辈及其子女,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挖掘整理出中共闽中地委成立、发展过程,以及地委机关的迁移情况。

一、中共闽中地委成立与闽中游击纵队的创建

1946年11月召开的中共福建省党员代表大会,处于全面内战爆发后,从继续隐蔽到发动游击战争的历史转折期。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历史经验,指导现实斗争;建立坚强核心,扩大斗争区域;实现战略转移,迎接革命高潮。会议根据刘少奇“向浙赣各省、向皖南发展”的指示和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中共福建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区委员会;会议选举产生出区党委委员9名(曾镜冰、左丰美、陈贵芳、王一平、黄国璋、王文波、苏华、黄扆禹、庄征),候补委员4人(李铁、孟起、刘润世、沈崇文);选举曾镜冰、左丰美、陈贵芳、王一平、黄国璋5人为常委,曾镜冰为区党委书记;会议根据“七大”党章的规定,决定将各地特委改为地委,并确定了各地委负责人。中共闽中地委成立,黄国璋为闽中地委书记。

1947年初,闽浙赣区党委指示“闽中地区要在经济比较繁荣的地方发动公开武装斗争,扩大政治影响,吸引敌人,配合闽北、闽东建立游击根据地”。2月,中共闽中地委在林森县(今闽侯县)尚干召开会议,将闽中地委改为“闽中地工委”,确定黄国璋、林汝楠、陈亨源、粘文华、饶云山、陈振先、许集美为地委委员;会议决定成立闽中军分区,黄国璋兼军分区司令员;会议决定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发动“抗丁、抗粮、抗税”等求生存斗争,积极筹款筹枪,组建游击队。

4月,闽浙赣区党委作出“左黄会师”的重大决策,提出在澄洋暴动的基础上建立闽浙赣游击纵队(名称系闽东北地区武装,但给予全区性名义,以便会师建主力);在福(福清)长(长乐)平(平潭)“龙高暴动”的基础上建立闽中游击纵队(戴云纵队)。闽浙赣游击纵队到戴云山区与闽中游击纵队会合,实现“左黄”会师(左丰美与黄国璋),形成闽浙赣的主力部队,并在戴云山地区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使闽东北与闽中地区联成一片。

1947年4月,黄国璋率领从福清转移的游击队与罗迎祥组织的莆田游击队,在莆田县西亭会师,整编成立“闽中游击纵队”(也称“戴云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国璋,副司令员陈亨源,副政委林汝楠,参谋长罗迎祥,下辖3个中队,共100多人。6月23日,闽中游击纵队在永春、南安交界的五台山与高祖武组织和领导的“仙南永游击队”会合。26日,又在南安八都和许集美率领的“晋南游击队”会合。三支队伍会师后,建立了“闽中游击纵队直属支队”,纵队参谋长罗迎祥兼支队长,副政委林汝楠兼支队指导员。直属支队下设3个中队和政工队,队伍发展到178人。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戴云山战役失败,也致“左黄会师”无法实现。戴云山战役失利后,国民党当局对闽中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残酷“清剿”,有200多名党的干部和游击队骨干惨遭杀害,其中县级干部16人,不少无辜群众惨遭株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闽中党员有所减少,群众联系面渐趋缩小,重新处于分散隐蔽状态。

二、地委机关转移到福清金芝隐蔽 

1947年10月和11月,闽中地委分别在惠安县三朱村和晋江县塔头埔顶寮村召开会议。会议增补祝增华为地委委员。会议要求各县、区委针对本地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选择敌人薄弱、可以进攻的地方作为主要斗争目标。确定今后的任务是:整顿组织、肃清内奸,继续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为主的生存斗争;组织群众武装,建立和发展掩蔽根据地;抓紧时机,镇压坚决与人民为敌的反动头目。

1947年9月,黄国璋带领饶云山、张坤、陈振标、程国良、黄梅云,到福清金芝(福清金芝村)暂时隐蔽,并分头向外发展。张坤、林汝梁到莆田恢复组织关系;饶云山带程国良回永泰活动;接着饶云山开始在泗洋(莆田泗洋村)找老关系活动,后来开辟了溪尾洋(福清溪尾洋村)和崔里工作,到广宫(莆田广宫村)建立一个党支部,在对山(永泰对山村)恢复一个党支部;黄梅云到江口(莆田江口)活动;陈振标回福清活动。到11月间,地委机关转移至杜亭(莆田泗洋村度田)山中搭棚居住,到1948年春,活动范围更广了。

1948年6月,闽中地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如何执行省委的指示,检讨47年游击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会议认为47年游击战争配合解放区大反攻是对的,失败的原因是对我方实力估计过高,对敌人估计过低,脱离群众、急躁冒进。会议讨论决定:发动游击战争在时间上不作硬性规定,从发动群众做起,在群众觉悟的基础上由小到大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打击国民党基层政权,扫除保甲制度。地委会议结束后,大家分头行动。张坤、康金树、林汝梁去莆田;余洪庆、陈振亮、陈振标、沈祖澄、沈祖夏去福清;林得利、陈志忠去长乐、林森(闽侯);程国良去永泰;林汝楠、宋梅影、吴珊、黄梅云、饶云山、郭山(原名蔡光宇)随地委机关转移到福清金芝。

地委机关迁至金芝后,仅留林汝楠、宋梅影两位同志主持全面工作,住在机关,其他大部分地委委员下到实地工作,其中饶云山的任务是建立大洋根据地,以及机关外围的工作。7月,黄国璋赴香港治病,地委工作由副书记林汝楠负责。8月,闽中地委决定饶云山和郭山到大洋工作,为闽中支队司令部进驻打好基础。同月,闽中地委决定在莆田城厢和涵江建立联络站,负责收集情报、接送人员、筹款募款、转运物资等。

1949年1月底(旧历春节),闽中地委在福清渔溪溪尾洋召开干部扩大会议,各县代表70多人出席。会议总结了斗争经验,部署49年春季的工作,即确定进一步发动群众,开仓济贫,扩大游击队以及筹款、筹粮和筹枪等任务,以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会议决定成立5个县委和2个工委,即:长乐县委书记陈亨源;福清县委书记俞洪庆;莆田县委书记康金树;福莆永县委书记饶振华;惠安县委书记朱汉膺;永泰工委书记程国良,仙(游)德(化)工委书记刘佐周。会议决定地委机关转移到白鹤(莆田白鹤村)。

三、地委机关搬到莆田白鹤隐蔽

1948年初秋,闽中党委决定进一步开辟大洋根据地,建立党组织并打通福清向大洋的路线。从福清金芝到大洋必经白鹤,而且必经该村群众居住地的中心,颇为不便。饶云山等同志开始在白鹤村做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思想宗旨。白鹤村民都是受欺压的贫苦农民,对国民政府十分不满,对共产党极为拥护。不久,党组织就发展了杨金钩、杨金㙐、关文龙等多名同志,他们高兴地说:“我们找到了党。”白鹤根据地由此顺利建立,并建立了联络站。1948年10月,饶云山在白鹤武峰社召开全村村民会议,村民们革命士气高涨,同仇敌忾。

1949年1月,地委在福清溪尾洋召开扩大的干部会议,会后机关转移到革命基础好、位置隐秘的白鹤。机关安置在白鹤北面山上一个小山寨中,此地为一小块平地,便于搭棚窝居,用水也方便。而且万山丛中,树林密布,便于隐蔽;山高望远,地形也十分有利。此外,山上山下相距仅200米,群众送粮、送物都方便。

地委机关在白鹤安营扎寨后,生活条件改善许多。这里的群众都是贫苦农民,衷心拥护党。村民们待游击队员如亲人,全村群众推篮舀米以供游击队人员食用。有的还杀猪宰鸡,给山上的同志送去,甚至还在家里做“大餐”,请同志们吃。村民们还把家里的被子给游击队队员盖,自己只能盖树叶来过冬。饶云山回忆说:“地委机关来白鹤,受到全村群众的欢迎。”郭山(蔡光宇)也回忆说:“机关搬到白鹤村后,吃的问题解决了。”我们采访了革命前辈陈世玉(蔡光宇妻子),老人深情地说:“游击队在白鹤躲避时,白鹤村民对游击队帮助很大。”

游击队在白鹤时,村民不仅送粮送衣,而且很多村民参加革命。有的成为游击队队员,如杨金钩、杨金㙐、关文龙、杨光昌、杨锦梨、杨光族等十几人,接受黄国璋、陈亨源、林汝楠等安排的任务,参加金芝、渔溪、大洋等地多场战斗。有的当交通员,帮助游击队传递情报。全村男女老少积极出动,扮成挑夫,帮助运送电台和枪支弹药等物资。如杨紫维冒着生命危险去福州挑运电台。又如,杨阿旦和官兰花二人冒着被捕杀头的危险,用白粿掩盖大印章,成功把一批印章送到莆田县城交接点。

地委机关搬到白鹤后队伍开始扩大,游击队人数增加到400-500人,白鹤地方狭小,而且山上也混进了叛徒,于是机关第二次迁至白鹤东边与福清相邻的岭下村百丈岭交界的深谷中。此地虽树林很密,但四面高山,不利隐蔽,同时考虑到便于领导大洋的全面工作,1949年3月左右,机关第三次搬迁到大洋后张。后张地势平坦,树木高且密,但离居民点太近,不利于行动,不久机关又作了第四次转移,又搬到大洋南岭村。具体位置为大洋南岭村北面与永泰交界的山上(现属福清),山谷名为“筛篮坑”,是高山上的一个深谷,又长又宽,是军事机关驻扎的好地方,后来又转移到“筛篮坑”附近的灯炉寨、吊藤漈。

四、闽中支队司令部在大洋正式成立

中共闽中地委领导机关迁到大洋南岭筛篮坑、灯炉寨、吊藤漈后,领导溪西(今琼峰村)宅利埔斗争大会,发动群众300多人公审和判决恶霸严文贺、赖金花。此时机关已经在大洋公开。在这种形势下,经省委批准成立“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于1949年2月在大洋小学公开宣布: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副司令员陈亨源,副政委林汝楠,参谋长康金树,政治部主任祝增华,秘书长宋梅影。后勤部供给部部长吴珊,调陈灼铭、黄金辉、蔡元铿负责粮秣运输、供应工作。军械修造厂长陈东培,服务团团长蔡光周(兼任),警卫营长陈振标(司令部其他科室人事从略)。司令部成立后机构尚不够健全,有的干部未到任。因此,主要工作仍由地委副书记林汝楠负责。3月底,闽中支队司令部进驻大洋度口,司令部下设政治部(林汝楠兼主任,祝增华为副主任,至6月祝为主任)、参谋部(康金树为参谋长,俞洪庆为副参谋长)、供给部(吴珊任部长)、秘书处(宋梅影为主任)。

司令部成立后,周围的县、区工作也随之建立起来,并加以巩固。司令部所在地成立中共福莆永县(工)委,书记饶振华、委员陈蒲川、黄梅云、郭山。工委下辖5个区委:福莆永大洋区委书记郭山(兼)并领导区中队;福莆永广宫区委书记陈国双,兼带领区中队;福莆永澳柄区委书记陈蒲川(兼);福莆永金芝区委书记官国辉,并带领区中队;福莆永(永泰)顶山头区委书记张祖豫。大洋区委下辖5个支部:大洋总支部由区委委员蔡光瑜兼;新县乡总支部负责人杨金㙐,委员林文潘、林献池;福清东张交通供应站负责人杨金钩、蔡德芳、郭永星;永泰一都乡总支书记赖杜;永泰葛岭乡预备总支书记蔡光爱。各区委工作由福、莆、永县委统一领导下开展活动。

司令部成立后,随即下令召集各县游击武装到司令部整编训练,参加整训的有:莆田、福清、平潭、永泰、闽清、仙德和福长林等游击队(泉州团队、惠安县的游击队就地整训)。整训后,召开了誓师大会,部署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充分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行动,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扫除保甲制度,建立基层人民政权。7月,大洋乡人民委员会成立,主席杨金㙐、副主席蔡光瑜,民财,宣教、民兵、农妇青等齐全(人员名单略),在大洋乡人民委员会成立影响下,司令部周围的庄边、常太、大贤以及各县相继成立乡人民政府。

1949年7月,闽中人民武装游击支队司令部与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兵团29军先头部队侦察营在大洋会师,当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经永泰即将抵达大洋时,司令部先派一批游击队员、区干部前往永泰的对山、七斗村迎接,司令部全体干部和所在地的区乡人民委员会,组织群众和游击队员,敲锣打鼓手举彩旗,到莆永交界处乌石村夹道欢迎。当晚司令部召开联欢晚会,服务团文工队演出节目,参加联欢的群众有千余人。

国民党得悉游击队与解放军会师的消息后,立即对游击队发动大围剿,组成一支以交警为骨干,以莆、仙、永、福4县的保安队、警察、杂牌军等三千余人马。由地方反动势力为向导,于1949年7月25日,兵分4路向大洋发动全面进攻。司令部掌握敌人的围剿情报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反围剿作战部署,布置区乡干部深入基层,把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区,对财物、粮食实行坚壁清野,严阵以待,青壮年组织的担架队、输粮队,医务人员组成的的医疗队随时待命,群众协助司令部搬运军需物资粮食转移,群众发动起来了,他们唱着文工团编的歌曲,斗志昂扬。

7月27日至29日,国民党交警部队一千多人由福清宏路经东张向大洋进犯。在百丈岭的一支游击中队和解放军先头部队与敌人交锋,用火炮、土地雷连续击退敌人进攻,相持至31日下午;从永泰攻入的一路敌军进至南岭;仙游来的一路敌军进攻林斜十八踏,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均被我军阻击无法进入大洋。陈文照伪县长亲自率领的莆田一路敌军千余人,分三路入侵,即由萩芦南坛、马胶崙和白沙澳柄岭,原想先合围新县区中队后集中攻入大洋。不料在澳柄岭受到游击队一支分队阻击,30日才在新县汇合。闻悉福、仙、永三路围攻大洋受挫,就纠集熟悉大洋地势的地方反动骨干出谋献策,由新县伪乡长林元芳和大洋伪保长林庆铭等带路,分别由灯漈、曲天岭、草湖和瑞云后隔(今南口村)小路进攻闽中司令部。30日下午,进犯悬钟岭的敌军被我游击队打死打伤十余人。31日,福清莆田两路敌军合围度口,解放军游击队集中火力向敌军炮击,敌军伤亡30余人,狗急跳墙,用猛烈炮火向居民点和山头盲目开火。解放军、游击队坚持到下午3点左右,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避免我军遭受损失,各路解放军和游击队先后主动撤至悬钟岭山中、灯炉寨和永泰边境。是夜,闽中支队司令部仍坚持在灯炉寨、乌石山附近活动,各山头枪声不断,使得敌人不得安息。31日下午,敌军侵入大洋,大肆焚掠,于8月1日早晨匆匆向福清撤退。反围剿斗争进行三昼夜,敌人死亡40多人,给国民党反动势力沉重打击。

闽中军民用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迎接大军南下,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游击队配合人民解放军追歼敌军,解放福清、莆田、泉州等中小城市和大片农村,进驻各县的游击队整编为县大队、区中队,有的编入解放军正规部队,闽中地委干部分别安置在闽侯、晋江两个地区。各县县级、区级干部除从军外,分别由闽侯、晋江两地区安置工作。闽中地委机关、人民游击队司令部完成了历史使命,自动撤销。


参考文献:

[1] 饶云山:《大洋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对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的重大贡献》,1990年冬于福州古田村回忆,内部资料。

[2] 蔡光宇:《一个闽中游击队员的回忆——记在饶云山同志领导和指导下开辟大洋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前后经过》,1991年5月于福州金鸡山疗养院回忆,内部资料。

[3] 《大洋陈世玉口述》,2024年1月9日于福州。

[4] 《饶云山子饶平凡口述》,2023年8月13日于福州。

[5] 《新县林世亮口述》,2023年7月20日于莆田。

[6] 《大贤汤仲忽口述》,2023年10月25日于莆田。

[7] 《赖元圻子赖清澍回忆》,2023年5月26日于莆田。

[8] 《白鹤杨景著回忆》,2024年1月于三明。

[9] 《白鹤杨锦梨回忆》,2020年于莆田。

[10] 《离休干部杨光族回忆》,2023年12月24日于三明。

[11] 蒋维锬主编:《中共闽中地方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2] 宋克宁主编:《福清革命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 福清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福清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14] 涵江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编:《大洋党史故事选篇(内部学习资料)》,涵江区大洋乡党委政府印,2023年9月。


本文得到众多人的帮助指导,在此感谢莆田市涵江区老促会提供相关材料,感谢白鹤村杨德政、杨智聪等联系革命者及其子女,感谢新县镇黄清、柯金福、陈新章、陈莉莉等协助调查。


(作者肖菊香系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市县志指导处二级主任科员,薛磊系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市县志指导处二级调研员)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