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城市是记录并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三坊七巷考察调研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瑰宝
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有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密切相关。唐代时,王审知修建了罗城,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随之形成。里坊制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种制度,它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方格网状的区域,每个区域称为“坊”,坊内又有若干“巷”。三坊七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呈棋盘状。南后街作为三坊七巷的中轴线,西侧“三坊”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东侧“七巷”包括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和“七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里坊制格局,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之际,三坊七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现在三坊七巷核心区集中了保存完好、极具地方特色的明清古建筑159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被称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的古建筑以其连绵的马鞍墙、庄严典雅的灰塑、巧夺天工的装饰雕刻和高雅的园林布局,共同绘制出闽都民居独有的艺术画卷。此外,三坊七巷还保留了不少古碑、古井、古桥以及古树名木。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名人辈出、文脉昌盛,唐代以来逐渐成为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众多良吏、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大学问家黄璞、宋太宰余深、闽学先驱“海滨四先生”、陆蕴、陆藻、郑性之等先后在此营宅。特别是到了宋代,三坊七巷成为“闽学”的发源地与传播的重要地区。《榕城考古略》载,此地“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文儒坊因郑穆而得名。明清时期的三坊七巷,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文学创作十分活跃。清代康熙中叶开始,三坊七巷甚至形成了以坊名命名的诗歌流派——“光禄派”。“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走出了民族英雄林则徐、中国海军之父沈葆桢、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译界泰斗”林纾、著名作家冰心、辛亥广州起义烈士林觉民和方声洞等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此外,三坊七巷还是闽台世家交汇集结处,因其涉台人物多、涉台文物多、在台后代多,又被称为“闽台渊源彰显地”。“一部家族史,交融两岸情”,严复及严复家族,为两岸交流合作发挥了突出作用。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包括三坊七巷在内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思想理念,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使这片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地得以延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旧城改造,林觉民故居的部分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危机。1991年3月10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得知情况后,来到三坊七巷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他在会上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从这场现场办公会开始,福州形成了文物保护的“四个一”制度,即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修缮经费100万,这开启了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划时代的一页。1992年1月24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强调要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文中写道:“我们认为,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福州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这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是率先之举。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给《福州古厝》作序时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
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近年来,福州市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先后批准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确保了这一重要历史区域保护修复工作有章可循、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三坊七巷修复项目遵循“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以“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恢复历史文化街区总体格局、整治传统建筑及街巷历史风貌、保护修复传统建筑和公共建筑,实现了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融合和提升。
如今的三坊七巷不仅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并积极培育和展示闽都文化品牌,成为新时代文化的大舞台。三坊七巷立足坊巷文化,举办传统节日特色活动、文化主题活动等各种文化活动,增强文化体验。三坊七巷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常态化闽剧、评话、伬唱等非遗表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三坊七巷积极引入特色商业、文化交流、民俗体验等业态,形成文化展示与文创消费相结合的城市休闲场所,培养文旅融合人才。三坊七巷利用VR、数字化展览等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福州的历史文化,打造“数字福州”的大窗口。三坊七巷是国台办授予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通过举办各种两岸交流活动,为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发挥作用。“闽海钟声启发性灵数百载,中华文运绵延道统五千年”。位于黄巷的福州台湾会馆现在已从“台湾科举学子专供”到“闽台融合发展视窗”,严复故居被列入首批“台胞寻根示范点”。近年来,三坊七巷先后成为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连续多年参观人数突破千万人次,成为新时代的“城市会客厅”,赓续悠悠千年文脉,留住这个城市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