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州漆器“茶食雅集”
2024-07-16 10:30:37 来源:《福建日报》2024年07月16日 作者:姚凯

漆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已有广泛传播,从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墓中发掘出的众多精美漆器中得到证实。福州气候温润,适宜漆器制作,加之其作为内外商品集散地的地理优势,使得当地漆器工艺迅速发展。《重编日用百科全书》(商务印书馆编,1934年出版)指出:“漆器为中国著名艺术品之一。现今所产,以福州为最佳。”

清朝时,以沈绍安漆器店为代表的福州漆器已名扬海外。民国时,以李芝卿为代表的福州漆艺家将日本“变涂”技法融入福州传统漆工艺之中,为后世留存了百余块漆艺髹饰技法样板,对现今的福州漆艺仍影响深远。

我国的茶文化自汉代以后慢慢兴盛起来。从文献记载看,汉时王褒《僮约》已有“武都买茶杨氏担荷”语。茶乃南方之嘉木,漆亦为江南之特产。自明清时期起,武夷山茶叶便使福建省成为全国的茶叶贸易枢纽,到了清初,武夷茶经福州港海运至西欧,其声誉达到巅峰。茶叶贸易的兴盛带动了福州漆器行业的发展,从而大量生产与茶叶相关的包装产品。福州特有的漆制茶箱应运而生,由沈绍安正记的漆茶叶箱在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上获得了金奖。

中国茶器的发展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从功能上,有饮具、煮具、贮具等;从性能上,又可以分为日常茶具和工艺茶具。相较于传统的陶瓷、石雕或竹制茶盘,漆艺茶盘因其便携、耐用及特殊的耐热、耐酸碱、不掉漆性质而显得尤为突出。《本草纲目》载,漆气味辛、温,有消肿杀虫、活血散瘀之功效。作为供饮食用的漆器茶具,在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一直未曾形成规模生产,直到清代由福州制作的漆器茶具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漆器茶具的制作工艺精湛,主要以采集自天然漆树的树脂为原料,通过炼制天然漆树液汁并融入不同的自然矿料,制成色彩绚丽的器件。这一过程包括制胎、涂漆、描绘等多道精细工序,展现出卓越的技艺。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造型和装饰款式琳琅满目,有“描金”“彩髹”“赤宝砂”“绿宝砂”“晕金”“抄涂”“釉变金丝”“台花”工艺等,使得这些茶具更加技艺超群,深受当时人们喜爱,为使用者带来了新的乐趣。

成套的茶具通常包括以下组件:一个托盘、一把茶壶(或一大小各一的茶壶组合)、五组以上的茶杯与茶盏,以及茶匙、茶针、茶夹各一件。沈绍安兰记《朱漆描金彩绘牧牛图盘》,其制作的朱漆彩绘牧童戏牛图茶具,描绘了牧童在柳树下与牛群嬉戏的场景,画面布局简洁,刻画细腻,苍劲的松枝、稳重的水牛、纯真的牧童和随风而动的野草,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图画。动静结合,对比鲜明而又相得益彰,呈现出完美的视觉效果。

一种器型的演变与器物功能紧密相连,主要是取决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福州漆器茶具在图式上通常有几种风格,一种常见的主题是围绕日常生活的画面,其图案设计繁复且细节丰富,呈现一种视觉上的饱满感,这些场景通常包括人物在山水中的休闲活动、河畔凉亭中的社交聚会,以及远处山脉和丘陵的宁静远景。更多的主题是表达目的和愿望的图式语言,绘饰奇花异草、珍禽、灵兽之类图案,描绘竹纹、牡丹花、莲花、丹顶鹤等,取“平安”“富贵”“连子”“延年益寿”之意。

在材料工艺与色彩方面,早期的福州漆器茶具多采用木胎或脱胎,其上用夏布或绸料以漆裱上,再连上几道漆灰料,并经过糙漆、打磨和髹饰等精细的工序制作而成。这些初期产品通常颜色较为单一,以黑色、黄棕和深绿色为主,多用以夏布裱粘猪血灰做底并髹涂黑色而成,甚合当时民间需要。最初的设计强调实用性,繁缛的工艺和装饰鲜少看到,且能耐温、耐酸碱腐蚀,适合日常使用。

近代福建漆坊生产销售的茶具用品有茶叶漆罐、漆茶盏、漆茶洗、漆茶托、漆茶盘、漆盒等,同时进一步细化了装饰艺术,形态上更为优美细致,特别是沈绍安家族生产的漆茶具或漆茶摆件,尤其注重将实用的器物注入美学原则,追求造型美观多样,一丝不苟,做工精细,选材精良,以其轻盈、小巧、流畅而受到赞誉,且部分漆器茶具采用了“薄料彩髹”技艺,使仿古漆的颜色从原来的厚重色转变为清丽明快的淡色,丰富了漆器茶具的装饰彩绘手段,推动了漆器从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转变,现代漆器茶具还结合了不同材料和工艺,如金属、陶瓷等,形成了多元化的风格。

福州漆器茶具在历史进程中几经嬗变几经兴衰,都伴有众多默默无闻的能工巧匠书写着“工匠精神”,他们不仅传承着古老的技艺,更在创新中不断探索,将福州漆器工艺推向新的高度。从最初简单使用需求到注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不仅继承前人的智慧和技艺,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赋予福州漆器茶具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这也是我们当下福州漆器茶具行业的漆艺师们共同的研究课题:既要通过器物来传达生活美学和审美情趣,让每一件作品都如同一首优美的诗歌,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运用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为大家呈现出一幅幅富有诗意和时间沉淀的画面。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