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年古渡 世遗重光
2024-06-28 11:11:12 来源:《福建日报》2024年06月28日 作者:刘益清

在石狮,在林銮渡,回味1000多年的时光,曾经有多少豪情,就有多少浪漫。

古渡石阶,海水冲刷不掉的痕迹,有多斑驳,就有多古老;有多沧桑,就有多传奇。

石狮蚶江镇,石湖半岛蜿蜒延伸向泉州湾,与泉州东海半岛遥遥相望,形成一个天然的避风港湾,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唐开元八年(720年),泉州航海家林銮在此建造石湖码头,俗称“林銮渡”。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担任过侍禁的晋江籍官员傅璡修建通济栈桥,连接林銮渡,使之成为宋元时期泉州港水陆转运的重要外港码头。

1300多年前,林銮古渡就直通南海最南的文莱群岛。这样的故事,放在世界航海和贸易史上,也足以令人称奇。

作为刺桐港的外港,林銮古渡实际上是泉州的门户。从这里,乘潮向海峡,扬帆走世界,是颇省力的捷径。

林銮渡所扼之泉州湾,西纳晋江洛阳江双江之水,东连浩瀚的台湾海峡,是福建海岸线中部一颗闪耀古今的明珠。

这颗明珠,在世界航海史上,光照千年。

在欧洲人揭开大航海序幕之前900年的隋唐,这里已是中国四大贸易港之一。

在蒙古铁骑阻断从中原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时,这里已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这里的繁华赞叹不绝。

林銮渡背后的六胜塔,是航船进出泉州湾的第一灯塔,和马尾的罗星塔一样,被洋人称作“中国塔”。在刺桐港名扬世界的漫长年代,中外航海者一看到六胜塔的亲切灯光,心里就会油然荡漾起温暖的感觉:船儿进港了,船员到家了!

泉州自古以来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口岸,一扇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互信的窗口。即便大航海时代,中国南方的贸易门户转到月港,泉州也未沉沦,而是继续在中国万里海岸线上扮演重要的始发港和货物中转港的角色。直到今天,福建吞吐量亿吨以上的港口,泉州仍占一席。

中华民族对大海的探索、对远方的追逐,古已有之。早在七八千年前,居住东南沿海的南中国人,就驾驭独木舟,循着星图,劈波斩浪,驶向数万里之遥的南太平洋岛屿,形成如今分布广泛、语言多达1200多种却能互相沟通的南岛语族;

3000年前,传说殷商部落的一支华夏军团,就跨过白令海峡,前往当时几乎孤悬世外的美洲大陆;

600年前,明朝的郑和、王景弘,就率领250多艘大型船队,游弋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打通中国沿海至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多达37国的国际航线。

……

以泉州和明州(宁波)、广州、北海等港口为主要起点,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一条跨越东西互联互通的蔚蓝之路,一条沟通有无的文明之路,一条互鉴互赢彼此了解的交流之路,这条海路,让人类的命运更紧密地拧在一起,让各个聚落的文明更容易取长补短,让各国生产与消费、分工与合作、技术进步与效率提高,从来没有这么容易就转化为现实。

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同意将包括林銮古渡在内的泉州22个申遗点,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申遗,曾遭波折,此次一锤定音,标志这个古老的海丝名城,获得世界的权威确认。一个城市,在人类文明对话史上里程碑式的作用,举世公认,这是泉州的骄傲,更是中国的荣光。泉州案例说明,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是和平、包容,是对话、交流,是物质,更是精神和文化。

在泉州湾,在世界航海史,属于林銮渡的时代早已过去,她曾经的繁华,也在潮水的日夜拍击中,变得斑斑驳驳,但她和六胜塔、万寿塔等构成的航海系统,在人类记忆里变得更为鲜活,在世界遗产的家族里,永远闪着别样的光芒,留下宝贵的价值。

鸟瞰古泉州湾航海图,位于泉州湾南岸石狮蚶江的林銮古渡,和位于洛阳江入海口的后渚古港、晋江入海口的法石古港,形成一个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集运系统,后渚带动洛阳江流域,法石引领晋江流域(今之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区域),而林銮渡直面大海,出去不远即台湾海峡,吃水更深,足以靠泊更大型的船舶,为刺桐港大宗产品外销,无疑提供更强大的码头保障。如今,林銮渡附近崛起的石湖码头,港阔水深,吊车高耸,突出集装箱轮和大宗石材进出通道优势,重振新时代航运雄风,正是对刺桐港海丝基因的完美传承。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各大洲的人类,相知相助,不以山海为隔。万里波涛,不只是一苇远渡的风险,更多的是机遇,是实现梦想的舞台。所以,世界各地自古都有胸怀远方、矢志追梦的人,执着扬帆天涯,在分隔的大陆、岛屿之间,开辟联通起造福人类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路通,货物通,人心通。波涛翻涌处,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值得经历,所有的爱恨情仇,都云淡风轻,所有的苦难幸福,都值得拥抱。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