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岸边,罗星塔下,一座重新规划布局的中国船政文化城铺展开来。一行人首先来到船政学堂旧址上复建的格致园,园内设有船政衙门、前后学堂等。福建船政创办之始,就开办了船政学堂。以“格致”冠名,颇具中国文化与西方自然科学融合的意蕴。
在园区草坪上,用造船厂废弃的齿轮、锚定等安置了三个主题雕塑:时代图腾、文明演进、百年风帆,共同衬托着立在空中的红色标语:一座学堂,引领一个时代。
清同治五年(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书朝廷:“窃维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他从国家安危的角度陈述了在马尾创办船政的重要性。19天后,朝廷批准奏请:“实系当今应办急务。”当年,清廷明确定名为“船政”,主管官员称为船政大臣。
殊不知,“船政”可是一个新词,除了建厂、造船、买船,创建水师、延请外国专家,制定相关政策,办理对外交涉等一系列事务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办学,兴办有别于旧学(私塾、国学、官学)的新式教育,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新学堂起初定名是“求是堂艺局”,艺局是学习技艺的地方。最先设置于福州,1867年搬迁至马尾,更名为船政学堂。
1866年10月,左宗棠被调任陕甘总督,竭力推荐沈葆桢出任总理船政大臣。在办学的理念上,沈葆桢把培育人才放在第一位,提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创始之意,不重在造,而重在学”“海防根本,首在育人”。
船政学堂主要包括前学堂、后学堂、艺圃三所学校。前学堂包括造船、设计专业,培养制造工程师和教员;后学堂包括驾驶、轮机专业,培养“船主”;艺圃是第一所技工学校,培养专业技术工人。
“闽堂”之所以被称为“开山之祖”,很大程度上是从不齿技艺、鄙视技艺到办船政学习技艺、引进技艺,这在科举尚是主流教育模式的时代,船政教育坚持中外融合、厂校合一、学以致用,无疑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此外,沈葆桢认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掌握近代科技知识的优秀人才很重要,一方面要在国内办学,另一方面更要留学外洋。由此,船政学堂培养出如严复、詹天佑、魏瀚、陈季同、邓世昌、萨镇冰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引进的外国专家中,最突出的是法国人普罗斯佩·日意格。左宗棠引荐了日意格,任命他为洋监督;沈葆桢接手后,聘他担任正监督。日意格不负所望,在船政发轫时期,组建的外国技术团队初期有45人。在他的帮助下,中国创建第一个现代造船厂,造出中国第一艘以蒸汽为动力的千吨级轮船“万年清”号、中国第一艘木质巡洋舰“扬武”号。他在船政期间还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部中法对照《福州船政学校常用技术词典》,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交往架起沟通之桥。
继前学堂之后,1868年又增设绘事院(绘画学堂)和艺圃(艺徒学堂),三所学堂都引进法国技术、聘用法国教习,用法文进行教学,合称为“法文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因此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所法国式大学”。
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我们惊喜地见到一尊普罗斯佩·日意格的半身塑像,这是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法国外交部捐赠给福州市的,成为中法友谊的又一见证。
这尊塑像由来还有故事。日意格去世不久,清廷出于对他的感激与怀念,精心打制了一尊日意格半身塑像,托专人带到法国,作为礼物送给了日意格的家人。岁月流转,真情永在。2014年2月22日,时任法国外长洛朗·法比尤斯参访马尾,有感日意格在中法交往中的贡献,表示将复制一尊清政府送给日意格家族的日意格塑像,回赠给马尾。
建船厂、办学堂、引人才、造兵舰、制飞机、兴海军……福建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创下诸多“之最”。如果说“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命题能够成立,那么,“一所学堂,影响一个时代”的评价则不为过。
临别之际,再一次环顾以船政建筑群为基础的中国船政文化城,这里不仅列入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目录,还是全国保存最好体系最完整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在这里能够感受中国近代“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拳拳之心,还能隔空听到中国近代“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先声,蓦然抬头望见码头上龙门塔吊高挂船政精神的8个字:“爱国、科学、创新、图强”,不由驻足,伫立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