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泽东诗词中的史诗合一
2024-06-07 15:57:24 来源:《学习时报》2024年06月07日 第A4版 作者:汪建新

史诗,是文学术语,也是美学范畴。史诗作为美学范畴,强调作品反映历史题材和社会风貌的现实主义特征,侧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作品所再现的真实历史。毛泽东诗词艺术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具有气势宏大的史诗底蕴,饱含格调崇高的史诗价值。

中国历史长河的艺术缩影。清代诗评家袁枚《随园诗话》有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毛泽东读书不辍,胸藏万卷,一生都在研读历史、评说历史、借鉴历史。他在“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的风物演化中感触历史;在“阅尽人间春色”的昆仑面前拷问历史;在“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文学经典中品味历史;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似水流年中解读历史;在“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的正邪争斗中审视历史。有学者用“掌上千秋史”评价毛泽东诗词的历史意味,一语中的。

1964年春写的《贺新郎·读史》囊括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跨度百万年计的人类社会发展轨迹,是毛泽东晚年诗词的“压卷之作”。“人猿相揖别”,手笔奇特而幽默。“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披沙拣金,一语道破历时久远的石器时代。几千年的铜器铁器时代,只用“铜铁炉中翻火焰”便使其意自明。“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铖”那些被当时统治阶级诬蔑为“盗”“匪”的农民起义领袖,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风流人物”。“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用柳亚子的这句赞语来点评《贺新郎·读史》可谓恰如其分。

毛泽东通晓历史,纵观古今成败,历览先贤得失。《沁园春·雪》列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来“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七绝·屈原》对遭谗去职、愤然投江的屈原充满敬仰。“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七绝·刘蕡》对胆识过人、敢于直谏的“中唐俊伟”刘蕡大加赞赏。“贾生才调世无伦”“少年倜傥廊庙才”,《七绝·贾谊》《七律·咏贾谊》既肯定他“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的经国伟略,又对他“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的迂腐至极而深感惋惜。毛泽东曾因“百代都行秦政法”而赋诗《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毛泽东“思接千载”,用春秋笔法把历史长河写得律动跳跃,灵动传神,体现了浪漫的历史思维和诗化的史学价值。

中国革命历程的壮丽画卷。1994年12月26日,贺敬之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史上的丰碑》中指出,毛泽东的诗词是从中国革命的曲折而豪迈的历史进程中升华、结晶出来的诗的瑰宝,具有宏大的历史气魄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同时又记录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革命情怀。

《人民文学》1962年五月号以《词六首》为总题,发表毛泽东的6首词,即《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毛泽东在当年4月写的《〈词六首〉引言》中写道:“回忆了一下,这些词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文采不佳,却反映了那个时期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们的心情舒快状态,作为史料,是可以的。”毛泽东诗词不仅生动记录了毛泽东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到“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奋斗人生和心路历程,也艺术地反映了中国革命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苦难辉煌。特别是从1927年《西江月·秋收起义》到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军旅诗词,形成一个完整系列,纪实了革命战争各时期的诸多重大事件,涵盖了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岁月,中央苏区壮大的筚路蓝缕,数次反“围剿”战争的炮火硝烟,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焰,转战陕北的峰回路转,渡江战役的摧枯拉朽,堪称惊心动魄的中国革命战争的全景画。

从毛泽东对一些作品的自注可窥见一斑。比如,他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批注道:“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对《菩萨蛮·黄鹤楼》解释道:“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这些自注自解,充分彰显出毛泽东诗词以诗证史、史诗合一的独特价值。

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真实写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五月七日,民国奇耻”,袁世凯悍然接受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几乎所有西方列强都曾侵略中国,而日本与沙皇俄国更是变本加厉。“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一触即发,农民饱受压迫。“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国内四分五裂,派系林立,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导致民怨沸腾。

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全力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1921年初,毛泽东把新民学会的宗旨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调整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不仅仅是新民学会的宗旨,也成为毛泽东毕生的追求。毛泽东诗词不仅是“砸烂一个旧世界”光辉历程的英雄史诗,也是“建设一个新中国”伟大实践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悲惨状况,迎来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而今一扫纪新元”的崭新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告别炮火硝烟,转向描绘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水调歌头·游泳》高度赞扬“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大好局面,充分肯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还想象奇特地擘画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发展远景。旧社会疫情肆虐,“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励精图治,“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唱响了《送瘟神》的胜利凯歌,真正体现了“新旧社会两重天”。

1965年5月,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看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多了楼台亭阁”的山乡巨变,毛泽东百感交集,倾情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毛泽东不仅致力于改天换地,也重视对人的改造,希望年轻人能够“不爱红装爱武装”“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正因为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千秋伟业才会后继有人,生机勃勃,前途无量。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