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熹读书著述“中和”之道
2024-04-16 11:25:57 来源:《福建日报》2024年04月16日 作者:郑淑花

汉学因循守旧,固守经典权威,至隋唐虽有吸收佛教、玄学他派之长,却依旧主张“疏不破注”,导致儒学僵化,日益式微。

而自宋仁宗庆历之后,怀疑之风兴起,学者们开始反思并推动文化改革,形成“学术不一”的新学思潮。有些理学家甚至主张不读书、不著述,如陆九渊就曾提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的不尚考证的读书著述之说。宋学注重义理创新是对汉学的改进和发展,但其提出经书不尚考证之说,则陷入一种因矫枉过正而忽视经典传承的极端。

朱熹深受北宋“疑风”的影响,他遍疑群经,挑战经典权威,提倡自由解读。只是此前人们往往单一看待朱熹对经典的传承与发展,而忽视朱熹既尊重经典传承又注重义理创新的态度和思路。这可从朱熹秉持的三种读书著述的“中和”之道来认识。

一是秉持“质疑”与“阙疑”的中和。朱熹对《诗经》《尚书》《周礼》等经文及经文语言的音义形及篇章修辞、名物制度、山川河流、风土习俗等一切旧说,对孔孟圣人、前贤时人、师友门人等一切先师学人都提出疑问,敢于发前人未发。朱熹也善于质疑,提出质疑应合乎时宜、恰到好处的“时中”论,要善于真疑、于无疑处生疑的方法论。

朱熹质疑的同时坚守阙疑的原则,秉持“有一说是时,亦须还它底是”的实事求是态度和“有一半是,一半不是,须要精辨其是非”的求真精神,提出“阙疑处不强解”。他在训诂经文时贯彻无征不信的原则,对典籍中无记载、无确证、难确信、难阐释、不可证的材料或观点采取阙疑的方法,做到在阙疑中守正,在质疑中创新,实现阙疑与质疑、守正与创新的中和。

二是秉持“己意”与“他志”的中和。“以意逆志”是孟子解读《诗经》的方法。阐发“己意”为自己意思,即读者之意;“他志”为古人意思,即作者或作品之意;“以意逆志”即以自己意思迎取作者或作品之意。

在读书著述中,朱熹尊崇“他志”,一生40余年都在撰写《四书章句集注》,耗尽心血编撰《楚辞集注》与《诗集传》。朱熹也重视“己意”,在阐发“他志”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学说,创造“格物致知”等重要思想。

三是秉持“执古”与“御今”的中和。“执古御今”语出《道德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其意为把握和理解古代的智慧和道理,以此来应对和解决现今的问题与挑战,朱熹也说:“‘执古’,古便是《易》书里面文字言语。‘御今’,今便是今日之事。”

读书著述中,“执古”表现为遵循重视古注、博采利用古书。他在训诂经文时,主张“某寻常解经,只要依训诂说字”,认为无确凿证据证明古注古说为误则要沿用,有确凿证据证明古注古说为误也要留存古注古说。训诂实践中,朱熹博古通今,博采众长,如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引用的直接标注姓名的学者就有260余个;其《诗集传》吸取了《毛传》《郑笺》之长,也采集了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公、燕人韩婴的学说,博采“数十家之说”之长,成为又一部里程碑式的《诗经》注本。

“执古”的目的是为了“御今”。朱熹的“御今”强调的是发展和创新经典,以实现超凡入圣、治国平天下的读书著述旨向。如何通过圣贤言语实现“超凡入圣”的目标,朱熹提出了两条路径:“知得”“守得”。“知得”即要理会圣贤言语,“守得”即要践行圣贤言语,就是读其书,求其指,力行之。

“质疑”与“阙疑”、“己意”与“他志”、“执古”与“御今”这三对矛盾皆涉及经典文本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但三者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质疑”与“阙疑”侧重的是如何质疑和留存经典原文原义,“己意”与“他志”侧重的是创新如何融合经典和经典如何再生产再创造,“执古”与“御今”侧重的是经典如何古为今用。朱熹从读书著述视角为经典文本的传承与创新的矛盾提供了三种解决方案,凝聚着朱熹传承发展经典的智慧。

(作者单位:武夷山市朱熹研究中心)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