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福建省情 > 八闽习俗
有“第二春节”之称的泉州“佛生日”
2024-02-21 16:17:17 来源:泉州党史方志网 作者:

“佛生日”是闽南一带特有的传统民间节日,有“第二春节”之称。作为一种独特民俗,在闽南一带世代沿袭,特别是在泉州地区一带尤为重视。

闽南的“佛生日”更多的是借用了佛祖的称谓,在过去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多分不清“神”和“佛”之间的区别,便都以“佛”统称。在泉州,每个自然村落都有一定的疆界,在这个疆界内里聚族而居的村民,称自己居住的村落为“境”,每境都奉祀一尊保护神,就叫“当境神灵”。各村落的当境神灵不同,他们的“生日”当然不可能都在同一个日子,这就是各村落轮流着“做佛生日”的原因。

当境神灵承载着一村村民的健康平安、人丁兴旺、生产丰收等美好期望,春有祈祷,秋有答谢,这是和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每年开春,信众们都会举行进香活动,烧香许愿,企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秋季则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农民认为作物丰收有赖于神灵庇佑,应该知恩回报,“做佛生日”的例俗由此产生。所以,“佛”的生日大多在秋季,每年农历八月起,泉州的佛生日是一个接一个。而“佛生日”也需要跟“普渡”分开,“佛生日”是以神明的生日请客吃饭,而“普渡”敬祀的则主要是游魂。

清末,规模较大的有“都祀公”庆诞仪式,是一个以都(相当于今天一个乡镇)为范围的都祀公生,牵涉到全都乡乡里里。是时,张灯结彩,唱“目连”、演“说岳”,连日设筵敬奉,昼夜鼓乐不息,仕女熙来攘往,香火连延不绝,常达七天七夜。至民国改都设区以后,“都祀公生”活动始渐消除,但每逢各地奉祀的“挡境佛”或“角落神”诞辰,均要在神龛庙前,结彩摆坛,演戏酬神,设筵作庆,称为“佛生日”或“圣迹日”,往往要热闹数天。

长期以来,“做佛生日”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或仪式。主要内容有,请道士(师公)在奉祀当境神灵的宫观寺庙里举行隆重的“供筵”仪式,供品有猪首、全鸡、全鸭、全鱼,还有粮食蒸制的熟食品、面条等等,还要请戏班来搬演大戏答谢神灵,傍晚则有“犒将”(当境神灵手下的大队兵马)环节。“供筵”和“犒将”完成之后,当晚家家户户将供品做成菜肴,宴请亲朋好友,这就是“吃佛生日”。

在做“佛生日”时,还兼举行“进香乞火”,迎神赛佛仪俗也十分盛行。所谓“进香乞火”,即组织众多善男信女举行隆重仪式,列队到该佛分身的祖寺取回不灭香火。“进香乞火”之日,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五色旗,鼓乐吹打,神轿佛,化妆的高跷、马队、妆阁,以及旗、锣、鼓、枪,无所不有,招摇过市。有时,还出现神棍跳神戳钎刀者,场面十分森严壮观。

“吃佛生日”是不用邀请的,嫁出的女儿都会在这一天自行回门。过去交通不便,嫁远一点的女儿回一次娘家不容易,姐妹们一起聚首更是难得。一年一次的“佛生日”,为这些嫁出的女儿提供了一个相见的机会,同村分嫁各地的闺蜜们也得以相聚,很是温馨。当然,最高兴的要属外婆们,每年一度的“佛生日”也是她们“看外孙”的特定日子。所以,“佛生日”又有了“外孙日”或“外甥日”的别称。“佛生日”宴请的宾客,除了甥舅、姑姨、女婿等亲戚外,还有好友。种田人有土地相邻的业主,俗称“田边”,这些因土地相邻而结成朋友的“好田边”,是 “佛生日”宴会的常客,他们聚首一起共享丰年硕果的同时,也分享耕作经验等信息。是日,家家传出喝酒猜拳声,整个乡村的晚上便沸腾起来,哪家的声音响亮,便是客人多,人气旺。不需要太好的酒菜,也不需要什么礼数,尽情的吃、喝、玩,热闹非凡!

从以神明为精神寄托的当境保护神的信仰奉祀,衍生出了“做佛生日”这一民俗,围绕这一礼仪的实施,农民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间戏班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得到繁荣;亲朋好友一年一度温馨相聚,亲情友情进一步沟通和升华。这些文化现象年复一年薪火相传,成为丰富多彩的泉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今天倡导移风易俗的时代背景下,泉州“佛生日”的面貌也有了一定改变,各地纷纷提倡以公益慈善代替吃请,有的乡村改为举办篮球邀请赛,有的乡村将大操大办的钱节省下来,捐资修路、助学……如此一来既减轻了群众人情压力,因“佛生日”喝酒造成的酒驾醉驾交通事故、争吵寻衅事件也大为减少,改变了跟风、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让”佛生日“回归本真,进而保护了这项民俗活动。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