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福建省情 > 八闽习俗
泉州刣狮:“练拳头保自己,练狮阵顾乡里”
2024-02-21 16:15:21 来源:泉州党史方志网 作者:

“刣狮”又叫“武狮”“舞南狮”“宋江阵”,属古南狮的一种。闽南语“刣”即“杀”,“刣狮”即“杀狮子”。在泉州,刣狮是一项将泉州南少林武术与舞狮完美结合的民间游艺活动,原来一般在民间迎神赛会“乞火”中表演,现今每逢重大节日,刣狮队总要出场参加游行。


5_缩小大小.jpg


“刣狮”的起源,一说来自宋明时期的军事阵法和武艺演练,抗倭战争中闽南地区练武蔚然成风,各地乡村开设武馆大兴练场,形成“闽南处处少林风”。明末清初时套用模仿《水浒传》人物故事,扮演108将进行绕境、摆阵和武术表演,衍化成为“宋江阵”,后又融入传统舞狮,加入武士与青狮的打斗盘练;另一说清朝时,为了铲除福建沿海的反清力量,清廷下令焚毁泉州少林寺,剿灭寺中武僧。后来,少数幸免于难的武僧为了不让少林武技失传,便在藏匿隐居的山区或沿海设立“刣狮馆”,组织“刣狮队”,把狮子作为假想之敌,以此形式作为掩护,教习武技,传授少林武术。

泉州刣狮的流传地域分布很广,以鲤城、晋江、石狮、南安、永春、德化为盛,鲤城霞洲、锦田、石狮卢厝、南安朴里的刣狮队都非常出名,数百年来薪火相传,并远播东南亚各国。

狮分文狮和武狮两种,由竹皮、铝线、绒线和苧麻布等物扎成大狮头、身段、狮尾。文狮是牌式面部不能活动,表演时一人持狮头,一人俯身持狮尾,两人密切配合,或翻滚或抢球,狮头摇动,颔下的铃铛朗朗作响。武狮则面部可以活动,狮子嘴可以开合,内有鲜红的舌头。狮据说是“有神”的,平时置于境庙里,演出前须焚香、上供、烧金纸。

“刣狮武阵”所用的器械用闽南语称呼为“家私”,如传统刀具(青龙大刀)、剑、戟、枪(长枪、钩镰枪)、棍棒、盾牌、藤牌等,品种各地略有不同,甚至还有各种农具、家具,如锄头、草耙、扁担、雨伞、板凳等混合使用。


6_缩小大小.jpg


表演时,由两人扮成狮子,套上“狮衣”。其他人扮成武士,手持十八般武器,包围着狮子“大打出手”。开场以龙虎两面旗带队,队员用藤牌官刀对练、打鸽仔、大刀杀狮等“武术套路”,结合绕龙门、长蛇阵、蝴蝶阵、螺阵等绕阵变换队形。狮子则时而左突右闪,躲避兵器,时而腾空而起,勇猛出击扑向众人。一时间刀光剑影,吼声阵阵,有时再配以厚重的大鼓伴奏,令人惊心动魄。

“练拳头保自己,练狮阵顾乡里”是一句卢厝村妇孺皆知的俚语。为了保家护村免受倭寇及盗贼祸害,卢厝村在明清时期就开设武馆成立狮队,聘请拳师到村里集中授艺,会盟石狮沿海“顶五乡”构建治安联防体系。20世纪30年代,旅菲乡贤、狮阵元老卢斌郎在家乡卢氏宗祠创办“芦江学校”,以狮阵武馆和农友篮球队为掩护,组织农会和赤卫队,开展地下工作。1933年春,中共卢厝支部秘密成立,卢斌郎任书记,卢厝村也因此成为福建省革命老区基点村。从此,星星之火在石狮燎原,狮阵队员长期有力支持革命工作,为石狮的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2021年,“泉州刣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频频亮相于重要文化活动和国际性武术比赛,正成为泉州新的民俗名片。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