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春(1860—1921年),名国廉,字能忠,永定下洋中川村人,清末民国时期南洋著名华侨实业家。1872年随乡人南渡槟城,先后在太平、拿乞、端洛等地经营矿场,大胆采用新法开矿成巨富,人称“锡矿大王”。两次向清政府捐赠白银100多万两,被清政府封为邮传部尚书、荣禄大夫,委任为槟城领事。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在侨居地华侨社会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胡子春热心教育及公益事业,慷慨捐输,耗资无算。先后创办槟城中华学校、槟城师范学校、中华女校、怡保育才中学等9所学校。担任过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等各社团要职。新加坡永定会馆成立后被推举为名誉总理。1921年3月27日,胡子春病逝于马来亚槟榔屿。
华侨世家 锡矿大王
据《福建永定胡氏族谱》记载,永定下洋中川豪士窠人胡怀让,约在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下南洋,前往槟榔屿(现马来西亚槟城)从事种植胡椒等作物,并在当地成家,生下儿子胡玉池。胡玉池,名麟书,字瑞发,生于槟榔屿峇六拜,少年时随母亲李梅娘回原籍永定中川生活,在家乡结婚生下子荣、子春后返回槟榔屿帮助父亲种植胡椒。
胡子春,清咸丰十年(1860年)7月30日出生于下洋中川豪士窠。胡子春在孩提时期,即由祖母抚养。祖母李梅娘虽然目不识丁,生活拮据,却非常重视对子春的教育,将他送到中川胡氏族塾。后因家庭实在困难,只好辍学回家开荒种地。同治十一年(1872年)因为家贫,告别祖母跟随家乡“水客”胡苟寿下南洋投靠亲人。当胡子春历尽千辛万苦到槟榔屿时,得知祖父胡怀让和父亲胡玉池已经去世,已经在槟榔屿站稳了脚跟的姑母给了他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他先是在华人商店里当学徒,“寄食姑母家,入私塾”。16岁至商行帮佣,因为薪资微薄,便去职改学“行巴”(俗语,勘察矿苗)。18岁时获华人巨富、甲必丹郑景贵夫人胡氏赏识,认作侄子,协助管理业务,并将夫家侄女郑绣莲许配给他为妻。
胡子春婚后进入同乡族叔创办的矿场工作。他做事刻苦认真,对勘探锡苗独具慧眼。他发现在槟榔屿和吡叻各地,经营垦殖业和经营矿山最为赚钱,特别是槟榔屿、天定曼绒红土坎等海港来往繁忙的矿砂船,让他看到了商机。数年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先在霹雳太平试办矿务,后在拿乞创办永丰行、永益和锡米行,其后又在端洛(tronoh)收购一座废矿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移动泥皮(即矿地上层没有锡矿的泥土)和提炼锡矿砂的巨大劳力浪费,胡子春从欧洲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充分利用机械和水力进行采掘,还创新实行矿井采矿法和露天采矿法,极大地提高采矿效率。创办冶炼厂,将锡矿石就地炼成锡材。同时发展矿区交通,修筑公路,铺设简易铁路,加快矿山开采、运输进程,提高经济效益。除端洛矿场外,胡子春还在马来亚的雪兰莪双溪美西(SungaiBesi)、怡保、玻璃市加基武吉里锡矿,暹罗通扣(今泰国普吉)等地拥有锡矿场,成为巨富,手下矿工万余人,西方人称他为“锡矿大王”。鼎盛时期,他创办的与矿业相关的企业有30多家。怡保、槟城等地由此兴起锡矿开采、运输、冶炼、锡器加工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经济日趋繁荣。胡子春的族人、下洋人一波又一波南渡怡保、槟城,马来亚多地因此成为下洋侨民的聚居地。1906年,清政府官员刘士骧南洋视学时,参观胡子春创办的端洛、金宝及拿乞的矿场,对其规模庞大的矿山及先进的采锡设备非常赞叹,大开眼界,认为“端洛锡矿,论者至以为环球第一营业之大”。
胡子春新法采矿的首创引起各界的重视,被大力宣传、效仿。雪兰莪参政司参观他的矿场设施以后,认为他的做法为马来亚经济繁荣作出突出贡献,大事宣传、推广他的经验。胡子春多次被冠以“锡矿大王”的头衔出现在报纸上,英文报纸对其进行专访。英国驻南洋参政大臣白席氏因胡子春有功于马来亚的繁荣,封他为“太平局绅”,英王封他为矿务大臣。英国殖民当局还特赐其优待证书,注有“无论到南洋何处游历,均应给予优惠接待”字样,胡子春乘坐马来亚火车还享受免费待遇。其后,将霹雳州怡保的一条街命名为“胡子春街”(JalanFooChooChoon),以表彰其对当地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经营矿业的同时,胡子春大力发展种植业。他在拿合买下数千英亩山地种植橡胶,还在槟城阿依淡垄尾地区购买数百公顷土地种植丁香、豆蔻等,并命名为“春园”。
为国捐输 支持革命
胡子春生当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凭着洋枪洋炮恣意蹂躏中国,清朝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有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胡子春少年漂泊异邦,饱受祖国贫弱的苦难,无时不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念,试图以捐资投资的方式以拯救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祖国,多次捐巨资给清廷,他也因此不断通过清政府的赐封获得官衔与爵位。1900年,他报捐同知衔。1905年在马来亚提倡“国民捐”,首献万金,以接济清政府的新旧赔款,结果获得清政府的金铸奖牌。当两广总督岑春煊赴南洋宣慰侨胞时,胡子春向清政府捐献建设资金白银50万两,被清政府赐封为“邮传部尚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胡子春回国奔丧后,赴北京晋见慈禧太后,又捐献白银50万两。
在清政府官员的延揽下,胡子春先后投资白银数十万两,参与开办粤汉、沪杭、漳厦三条铁路,被清政府赐封为“荣禄大夫”,他引以为荣,将在家乡兴建的土楼取名“荣禄第”。1906年秋,清廷委派陈宝琛总理福建铁路事务,赴南洋各地向华侨募股筹资,建设漳厦铁路。陈宝琛对胡子春评价,“此人自认二十万,代招二十万,不能不先结之以为助”。胡子春成为漳厦铁路最大的认股者。1908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右侍郎杨士琦赴南洋视察招募华侨资本,胡子春联合霹雳州其他富商合伙投资,斥巨资在福建安溪、厦门、广东番禺、海南等地筹办矿务与修筑铁路。根据考察情况,胡子春提出“一纲十目”(一纲:开银行,十目:曰筑马路、广种植、清荒地、兴矿业、讲畜牧、重渔业、设轮船、长森林、兴盐务、开商埠)的创兴琼崖地利办法,得到清政府农工商部的认可。清政府赐封胡子春为三品京堂太仆寺正卿、花翎三品顶戴盐运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胡子春在三亚港附近建筑大盐田,直接引海水晒盐,并创建侨丰公司进行运销。后被推荐为开辟琼崖督办,获得琼崖矿权开发专利。胡子春联合区慕颐等人在儋县成立侨兴公司,引种橡胶4000多株,为中国橡胶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据统计,胡子春在国内各项实业的投资总额达843万元叻币(叻,lè。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文莱在英国殖民时期,由英殖民地政府所发行的货币),是晚清时期在中国国内投资最多的华侨。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后,他陆续了解到清政府残民卖国、腐败无能,对清政府越来越失望。加上受到孙中山在南洋所进行的革命活动影响,他与清政府日益疏远,转而积极支持革命,屡次以巨款资助孙中山。广州黄花岗起义时,胡子春委托好友王绍经(永定高陂人、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因无意仕途,南渡马来亚经商并从事教育,与胡子春结为知交)代与孙中山见面,并捐赠巨额资金支持。武昌起义前,他捐资筹集到一批枪支弹药,由王绍经亲自运回国内支持革命。并支持同乡胡建扬等回国参加闽西的光复斗争。在胡子春的支持下,胡建扬率领的光复军顺利光复广东大埔及闽西永定、上杭、长汀,胡建扬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时光复闽西第一人”。胡子春不仅自己带头,还吁请广大华侨慷慨解囊,在经济上大力支持革命。武昌起义后,他立即剪掉辫子,对革命党人在南洋的募捐活动表现得非常热情和支持,捐献巨资支持新生的革命政权,在南洋华侨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民国版《永定县志》记载:“(胡子春)辛亥鼎革,奔走最力,协助民党饷款甚巨,功成不居”。
慈善公益誉满中外
甲午战争战败后,胡子春目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深感国势日颓,认为“非学不足以图存”,他常对人说:“当今之世,中国非发展教育、昌明科学,无以振兴。”对兴办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十分热衷。1901年,联合槟榔屿郑景贵等侨领倡办“崇文社”,推动“敬惜字纸”运动,设立义塾,免费供华侨子弟入学。1906年始,他出任槟榔屿中华学堂正监督、槟榔屿劝学所总董等职,捐资30余万两白银,委托王绍经在南洋各埠创办了6所华侨学校,创办中华学堂附设师范传习所、坝罗女学堂、崇华学堂等。由他在槟城创办的中华女学,开启了南洋华侨女子教育的先河。
废除科举制后,胡子春首先在家乡掀起兴办新学风。1906年胡子春回国时,在家乡中川捐资创办磜角书院(后改为培红小学)、犹兴学校和湖坑小学、金丰中学。中川犹兴学堂,课程设置超前,吸引了永定金丰和广东大埔数百名学生就读,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新式学校。1913年,胡子春捐资支持王绍经在永定县城创办第一所中等学校——师范讲习所和劝学所,为家乡培养了大量人才。
胡子春热心社会慈善公益,在华侨社会中德高望重,担任社团职务众多,连任霹雳民政院议员和参事局参事十余年。1908年,他不顾大烟商利诱威胁,毅然发起戒烟运动,成立“振武善社”,宣传吸烟毒害,劝导戒烟,免费赠送戒烟药水。一时,马来各州华侨纷纷响应,形成风靡马来亚的声势浩大的戒烟运动。
胡子春旷达好客,乐于助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乐于结交。他对慕名前来投靠的困难同乡,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还每月发给数元零用钱;若是有才学或者一技之长,则安排到自家企业工作,或者介绍到其他华侨创办的企业工作。同乡中得到他帮助而成长为后起之秀者甚多,时人称他为南洋的“孟尝君”。
胡子春父母早丧,与祖母相依为命,感情至为深厚。他下南洋时就暗下决心发迹后一定要在家乡盖大房子,让祖母过上好生活。他事业有成后,寄钱回家盖起了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中西合璧的“荣禄第”。1906年祖母去世,他历尽艰辛回家奔丧,赴京晋见慈禧太后。虽然最终因为事业牵绊没有实现“叶落归根”,但“荣禄第”成了他在家乡引以为荣的佳传。
(执笔: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游京红、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陈志霞 钟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