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往后近两百年里,泉州士子虽“能通文书吏事”,却竟无一人能登科进仕。直到唐贞元八年(792年),一位来自晋江潘湖的青年才俊砥砺奋志,“五试于礼部”而高中进士,并以榜眼身份登上当年的“龙虎榜”,力压探花韩愈一筹。
南安诗山、市区甲第巷皆因他而得名,朱熹也为他题联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他就是泉州历史上的第一名进士,开启“泉郡文风”的著名文学家、诗人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据《新唐书》记载,原籍晋江潘湖欧厝(今池店潘湖村)。他从小性喜恬静,常独自一人在山湖溪河边流连忘返。少年时,欧阳詹在家乡潘湖资福院追随罗山甫等“隐士”读书,常常在外“长吟高啸”诵读文章,九十九溪上的石桥也因此被称为“吟啸桥”。
后来,欧阳詹随母迁居至南安高盖山(今属诗山),筑白云书室隐居读书,后世朱熹瞻仰于此,感叹“此诗山也”,欣然挥笔写下“欧阳古地”四个大字,至今周边保留有诗村、诗宅、诗坂、诗园、诗溪等地名,当地乡老还创建诗山书院,以奉祀欧阳詹与朱熹。泉州府城内的“甲第巷”、清源山赐恩岩欧阳洞、莆田广化寺等地亦留下了欧阳詹孜孜求学的美名。
欧阳詹本无心科举功名,想在家读书奉养双亲。后来因为双亲严命和福建观察使常衮、泉州刺史席相等人的器重、鼓励,才决心参加科举。贞元二年,欧阳詹北上京师,在长安驻足六年。尽管屡战屡败,尽管生活穷困需借钱租房读书,但他依旧坚守抱负,终于在贞元八年高中榜眼,《新唐书》载称:(此二十二人)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这一年,欧阳詹已38岁。
欧阳詹登“龙虎榜”的消息传至家乡后,乡亲们奔走相告,引以为傲,迄今,潘湖村内还有古地名欧厝、欧湖、欧巷、欧塘、欧石等等,以纪念欧阳詹。一批泉州士子也在他敢为人先的榜样激励下,开始鼓足勇气参加科举,《晋江县志》称“闾里之士,皆以为荣,竞劝于学”,清代的陈迁鹤评价道:“公为闽文祖,后起者皆其属孙;公为闽文师,后起者皆其弟子。” 自欧阳詹始,泉州人读书取士的风气日盛,金榜题名者迅速喷薄而出。从唐代至清末,泉州共考取进士2000余名,其中有文状元15名、武状元5名,堪称文风鼎盛。
欧阳詹登第之后,停留京师候选,其间曾返闽省亲,也曾离京远游,并写下不少诗文。他的诗作随感而发,恬淡清新,《全唐诗》共收录约八十首,文章则收录于十卷《欧阳行周文集》。
然而,见解独到的欧阳詹没有得到朝廷重用,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直至贞元十五年才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虽然官职不高,却是闽人第一次在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中任职,意义非凡。欧阳詹执教后,对后生循循善诱,积极举荐贤才。当年冬,韩愈来京朝觐,欧阳詹认为朝廷对韩愈大材小用,便率生员跪伏宫门,力荐韩愈为国子监博士,两人惺惺相惜,成为一生的挚友,共同推行“古文运动”。
时人赞曰:自设四门助教一职以来,论举荐贤士,没有能超过欧阳詹的。当时的泉州举子徐晦首次应试落第,欧阳詹立即赠诗劝慰,鼓励徐晦继续努力。贞元十八年,徐晦再次应试竟一举状元及第,每每回想起当年欧阳詹的教诲和勉励,徐晦都感激涕零。
贞元十六年,未及大展才华的欧阳詹病故于长安,年仅46岁,遗体葬在莆田广化寺,即青年时和林蕴、林藻读书处。韩愈得知消息后非常悲恸,专门写了《欧阳生哀辞》来悼念他。宋代名臣蔡襄不仅夸赞欧阳詹带动闽地文风,而且认为闽粤两地直至五代,文章都没有能超越欧阳詹的。明代大儒蔡清认为,欧阳詹对福建地区由“蛮荒瘴疠之地”向“海滨邹鲁”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