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才溪乡调查对新时代调查研究的现实启示
2024-02-04 15:13:49 来源:《福建史志》 作者:朱雨菲 钟健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进行了多次著名的社会调查。其中,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的调查内涵深刻、意义重大。毛泽东先后三次到才溪乡,对苏区人民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扩大红军、拥军优属、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总结,写下了《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即《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著作。回顾毛泽东在才溪乡的调查研究,对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启示。

一、才溪乡调查的历史背景与动因

毛泽东同志的才溪乡调查决不仅仅是心血来潮的一次调查之旅,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

一是中央苏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成为当时急需要解决的难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三次来到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做社会调查。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同志从瑞金出发第七次入闽,第三次来到才溪乡。这时的才溪乡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教育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到了1933年冬,中央苏区出现了不重视革命根据地建设、忽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错误现象。

二是国民党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考验着苏维埃政权。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其中,1933年11月发动的第五次“围剿”最为惨烈和持久,对中央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此严峻条件下,如何进一步组织中央苏区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更为惨烈的反“围剿”斗争,继续组织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成为关乎中央苏区存亡的紧迫任务。

三是当时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正在蔓延。在中央苏区奋起反击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的关键时刻,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对农村革命根据地横加指责和污蔑,鼓吹“国内战争中不能进行经济建设”“群众不愿当红军”等言论。随着中央苏区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革命根据地建设摆在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面前。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与经济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怎样建立、巩固和持续的发展,苏维埃政权怎样抓好经济工作、解决民生问题,这些都考验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基于上述历史背景,为了总结和推广中央苏区模范区的典型经验,为即将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准备,同时与“左”倾教条主义作斗争,用才溪乡建设的典型经验证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环境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可能的,毛泽东开展了才溪乡调查。

二、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从瑞金出发经过回龙头谭险滩、才溪蜈蚣岭和梨子岭来到才溪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十多天的调查走访,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同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为调查研究工作树立了光辉典范。

(一)作风简朴,深入于基层民众之中

在才溪乡调查期间,毛泽东同志没有前呼后拥、也没有领导陪同,做到了轻装简从。他不搞任何特殊化,深入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他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才溪乡广大人民群众面对面聊天,欢声笑语,完全没有领导的架子;他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重视他们的生产状况,关心他们的生活条件,与他们一起生产、一起生活,共同劳动,甚至亲历亲为到才溪上坝段红军公田参加生产劳动,到群众家中帮助劈柴,亲自感悟才溪乡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他深入到广大基层民众之中,感受他们所经历的生活,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毛泽东同志的这种与民众亲密接触、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赢得了苏区人民的热烈欢迎。调查会上,毛泽东同志按照事先草拟好的调查大纲,直奔主题,召开了各种类型的调查会,每次召开调查会,毛泽东同志都亲自记录,并同与会者展开讨论,话语间发现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问题导向,剖析解决难点问题

“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是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灵魂。在才溪乡调查期间,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各种调查会,经常是亲力亲为,口问手写,从来不假手于人,并时不时的和与会人员讨论,以确保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全过程了解。为了解决好来自各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同志选取的调查对象也是有针对性的,调查的渠道也是丰富的。在调查中,他总是想方设法使所提出的问题深入浅出、简单易答,对难点问题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逐一深入剖析;对情况复杂的问题,总是耐心地一问再问,直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厘清摸透为止。由于善于抓住重点、有的放失,调查的结果也就凸显了问题的本质。

(三)关注民生,心系民众的冷暖温饱

毛泽东同志一向重视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来到才溪乡后,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召开了工人代表、贫农代表、耕田队长代表等调查会。他走村入户,深入到农民家里,与他们推心置腹、坦诚沟通,关心询问群众有没有柴烧、有没有房子住、米价油价贵不贵、小孩读书有没有学校、群众生病去哪里医治,甚至木桥太小行人会跌倒要不要修理等等,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点也不能看轻”[1]。一切关乎群众的衣食住行的事情都在他的调查范围内,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对于红军家属和贫苦群众,毛泽东则深入到群众家中,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调查研究得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见实效。

(四)问计于民,从民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寻找答案

在才溪乡调查期间,毛泽东开会时带着调查提纲和问题与群众交流,不凭主观猜想、不凭死的书本、不先入为主,而是根据客观事实,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厘清了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土地革命战争条件下,才溪乡民众面临劳动力锐减、药材紧缺等问题,在此艰难的条件下,才溪乡民众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发展生产。比如,创办劳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毛泽东深深地被才溪乡民众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所感染,从他们的创造中获取力量,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认真地吸纳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并将这些好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革命前进。从民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寻找答案,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获得智慧、获得力量。

(五)及时总结,树立推广学习的典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从事调查研究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对每一次调查研究,他都精心研究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及时总结,整理成册。对才溪乡,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生产建设方面,才溪乡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出现了劳动力锐减的情况,因而,关于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重担都落到了妇女和老年人肩上。对此,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才溪乡群众集思广益,创造了劳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耕田队等调剂劳动力的合作社。毛泽东高度评价才溪乡最早创办“三社”的意义,即“组织了全乡群众的经济生活,经济上的组织性进到了很高的程度,成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2]。在苏区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才溪实行的村的代表主任制度及代表与居民发生固定关系的办法,使基层的许多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毛泽东对这一制度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是苏维埃组织与领导方面的一大进步[3]。随后,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对才溪人民予以高度赞赏,称才溪乡的选举是苏区选举活动的模范,称才溪乡人民发明的各种合作社“第一好”,并在苏区大力推广才溪乡各方面建设的经验,将丰富的才溪经验上升为指导革命的基本理论。

(六)注重实效,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方针政策

调查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要将调研结果转化为方针政策,指导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层次的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研究成果整理成册,作为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材料分发给与会人员,供大家学习。毛泽东将他每一次的调研都整理成册,其中所蕴含的方针政策,是各级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指南针,是指导中国革命前进的武器,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才溪乡调查对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的启示

鉴往知来,温故知新。毛泽东才溪乡调查虽然已载入史册,但其中所蕴含的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被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提倡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着眼于新征程和新任务,引导大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新时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继承和弘扬才溪乡调查精神,深刻理解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启示一: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毛泽东曾形象地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4]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调查、善于调查,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调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劲头十足,蓬勃向上,但也伴随着风险和挑战。因此,开展调查研究,必须重视解决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2023年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即一个总要求、一个根本任务、5个具体目标,其中特别强调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5]。坚持目标导向,就是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了解情况,说明情况和原因,更重要的是要用全面、系统、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新时代,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调查研究的目标导向,切实解决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样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

启示二:调查研究必须坚持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在才溪乡调查期间,毛泽东每到一处,都虚心请教当地的干部、农民、工人,询问过程中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总会不厌其烦的一问再问,直到把情况摸透弄明白为止。正如毛泽东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里所写的,“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调研的结果,开展调查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调研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涉及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国家战略部署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面对这些问题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调研。

调查研究除了端正态度,还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调查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除了具备实事求是的调研态度,还需要将传统和现代调研方式方法结合与贯通。我们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调研方法,例如开调查会、实地调研,深入群众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调研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战争年代调查研究的良好风气,也要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方式方法。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调研的方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守正创新,科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调研方式,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形式、提高调研效率,真正实现调研的价值和意义[6]。

启示三: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常态化和制度化。实践永无止境,调查研究也永无止境。调查研究长期的,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7]。同时,调查研究也绝不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的任务和责任,而是每一个人应当具备的能力。“今天我们做调查研究,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一万年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8]。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并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将调查研究视作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机遇和风险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将调查研究传承下去,让调查研究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制定决策部署前提和基础。

要做到调查研究常态化,建立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是关键。毛泽东在调查研究中十分重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关于建立报告制度问题》的通令,指出:为建立坚强而有工作能力的苏维埃政权,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工作方法上首先要建立下级向上级经常作报告的制度,上级对下级实行工作检查的制度[9]。新时代,党中央对调查研究常态化也作了明确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坚持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同干部群众谈心、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制度[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示范、身体力行开展调查研究,脚步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一次一次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与广大人民群众交谈,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其实,早在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时,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注重搞调查研究,每到一地不打招呼、不让事先准备,直接下乡、下厂、入户进行调查研究,与生产建设中的各种能人高手交流座谈,还经常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民情民意[11]。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并对领导干部明确提出“四下基层”的要求,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12]。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调查就不要决策”,他走遍了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三进下党”“七下晋江”等生动实践。

从毛泽东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到邓小平的“只有调查研究,你心中才有数”,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023年,恰逢毛泽东才溪乡调查9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我们重温才溪乡调查,目的是汲取历史智慧、照亮前行之路。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8页。

[2][4]《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0、110—111页。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1页。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第1页。

[6][7][10]曲青山:《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史文汇》2023年05期。

[9]李蓉:《一部见证中国基层民主制度建立的红色经典——读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福建党史月刊》2014年06期。

[11]钟健英:《才溪乡调查:来自历史的启迪》,《海峡通讯》2021年03期。

[12]吴宝捷、韦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三个基本向度——以习近平福建扶贫实践重大理论成果为视角》,《乡村论丛》2022年04期。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