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红色文化
中央苏区的读报运动
2023-10-13 10:46:4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邱明

读报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开展以党报党刊为主要内容、与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集体性学习活动。中央苏区时期,读报运动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达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群众知识文化水平、扩大党报党刊影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对不认字党员读书报”

由于中央苏区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社会极为落后,老百姓普遍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开展土地革命,首先迫切需要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帮助群众读懂革命的目的和方式。中央苏区读报运动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初始阶段。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组织推广了读报运动。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就党内教育的问题,提出利用党报,开展“有组织地分配看书”及“对不认字党员读书报”等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清除红军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红军从创办各种简易刊物、成立宣传队起步,广泛采用简便易行的传播手段,如标语、歌谣、传单、布告、壁报、简报等方式,来发动群众读报。部队和群众中逐步建立起读报小组,读报成为政治学习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是发展阶段。1930年2月至1931年11月,中央苏区创建过程中,毛泽东领导红军各基层单位创办《时事简报》,号召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都参与读报。与此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读报运动,1931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明确要求各地举办“读报班”。1931年7月1日,少共苏区中央局在《青年实话》创刊号上号召青年群众正式开展“读报运动”,这是中央苏区首次将读报从“活动”上升到“运动”的层面,标志着读报运动全面铺开。

三是高潮阶段。1931年11月至1934年10月,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红色中华》《斗争》《红星》《苏区工人》等党报党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大规模开展读报运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读报运动覆盖面迅速扩大到中央苏区党政军民的各个方面,各地普遍建立起读报组、识字班,设立列宁室俱乐部,建立读报规章制度,开展读报竞赛等。

四是延续阶段。1934年10月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红星》报,一有闲暇就组织红军战士读报,开展政治思想教育,鼓舞斗志。

“讲报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方法”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推动下,中央苏区读报运动从党内走向广大基层群众,逐步从散、小、弱走向了规模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建立读报场所列宁室俱乐部。列宁室制定了专门的读报工作计划,不断创新方法,提高了群众参与读报的积极性。各小组长经常进行宣传引导,吸引群众来到列宁室看书报、研究问题、参加工作。

规定读报的主要内容。读报主要读墙报和党报党刊,不同人群所读的党报党刊各有侧重。其中,《斗争》是各级党组织的必读刊物,《红色中华》报是广大群众的普读刊物,红军战士必读《红星》报,青年团员和儿童团必读《青年实话》,工人必读《苏区工人》,以及各省县苏维埃、各军政治部、各行业办的机关报分别被相应群体列为读报内容。

明确读报的方式方法。根据文化程度的高低分成不同的读报班,每个读报班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最多不超过20人,读报时间一般在农闲时节和夜校活动,由墙报委员、通讯员或者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担任领读员,带领全班读报、讨论和竞赛。群众读报之后,有的将读报体会写信告诉前线的红军战士,鼓励他们奋勇杀敌;有的向党报党刊投稿,抒发对苏区生活的热爱和建设工农民主政权的热情。

讲究读报的技巧。一是灵活性。红军行军打仗,利用中途休息随时随地开展读报、识字、唱歌、猜谜、讲革命故事等,使战士们不感到疲劳。二是形象性。比如在列宁室挂一幅《红色中华》报刊载的地图《国民党公开出卖了半个中国》,吸引群众来看地图和听时事报告,把时事报告像说故事一样地讲出来。三是趣味性。比如《红色中华》报刊登了通讯《两只山歌煽动全屋(一个宣传队员的笔记)》,宣传员在夜校里很活泼地唱起山歌,吸引群众挤到夜校里来听山歌,然后宣传员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宣传,还发动群众做草鞋、竹碗等慰劳品。四是多样性。《红色中华》报开设了“宣传工作介绍”专栏,以期推动读报运动。比如《瑞金下肖区官山乡的讲报工作》介绍了讲报的做法和经验,先由教员向3至5名听报员讲报,再由听报员分别到群众中去讲报,读报受众面迅速扩大到二三百人。文章号召各地学习官山乡的读报经验,提出:“讲报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方法呵,每个乡都应该建立这一工作呵!”

“好快活的一天过一天”

读报运动在提升群众政治觉悟、动员支持革命战争、促进苏区政权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程度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凝聚人心,提升群众政治觉悟。各行各业的党员群众积极购买党报党刊,工作人员组织政治讨论会,讨论党及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的决议与策略路线,使政治水平较低的同志对政治形势有更深刻的认识。

鼓舞士气,动员支持革命战争。红军与群众通过读报来互相鼓励,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抗强敌。前方红军战士热情地参与读报、唱歌、呼口号、讲故事,斗志昂扬,随时准备冲锋杀敌。后方红军家属参加夜校组织的读报课,最喜欢听前方的胜利消息和各地动员情形,“他们总要兴奋得跳起来”。

动员力量,促进苏区政权建设。读报运动鼓舞了民心,激发了斗志,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到苏维埃建设工作中。比如在经济战线方面,党员群众踊跃购买经济建设公债,有的还把伙食尾子节省下来购买公债券。在拥军优属方面,瑞金全县红军家属代表大会给全苏区红军家属发出通电,提出做“模范苏维埃公民”的七个条件,条件之一就是红军家属“要做到人人都会看红色中华”。

扫盲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程度。读报运动与扫盲、识字、夜校相结合,极大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程度和学习积极性,成为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的一大创举。识字班是读报运动中常见的组织,《红色中华》报经常被识字班列为教学材料。这种识字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群众既可以学文字使用和表达技巧,又可以获得大量的时局信息。大批苏区群众因此摘掉了文盲半文盲的帽子,许多适龄儿童走进了学校。据《青年实话》载,印刷厂青年工人张一台在写给战斗在火线的哥哥张一昌的信中说:“我天天都有新的报纸杂志啦,比较重要的就有读报班的同志讲给我们听”“好快活的一天过一天”。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