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山塘兵工厂创办95周年。
95年前的一天,位于福建龙岩黄连盂大山脚下密林深处的廖氏宗祠务本堂,秘密诞生了中央苏区第一家兵工厂——山塘兵工厂。兵工史研究是武装斗争史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人民兵工的萌芽,山塘兵工厂见证了人民兵工从无到有、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伟大历史跨越,它如同烛火,点燃了闽西兵工的燎原之势,不仅在闽西革命斗争史,更在人民兵工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孕育兵工之花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熊熊地火席卷闽西大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郭滴人从广州农讲所学习结业后,随北伐东路军回到龙岩,并受党组织委派,负责领导岩西北一带农运工作,山塘是他领导开展农运工作的秘密中心据点。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逮捕和杀害。在白色恐怖即将笼罩龙岩前夜,中共龙岩县党组织以开展武装训练为由,找国民党龙岩县政府“智取”到十余支旧枪和若干子弹。4月15日,白色恐怖的风暴很快席卷龙岩,大批共产党员遭到逮捕,郭滴人就在搜捕名单之中。郭滴人当机立断,带领龙岩县中共党组织迅速转移,并将头一天获取的枪支弹药,秘密地藏到山塘村廖氏宗祠的厢房之中。
正当郭滴人、邓子恢等共产党人活跃在龙岩农村,准备开展武装暴动的时候,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的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并指出秋收暴动非有军事不可,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反动派血腥屠杀的残酷现实,让郭滴人、邓子恢深刻认识到武装反抗的重要性。要武装起义就要有武器,虽然他们在4月中旬已经从国民党政府那里搞到了十余支旧枪和弹药,但是要发动暴动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立足于自己来生产。说干就干,仅仅一个月后,郭滴人、邓子恢就在山塘廖氏宗祠“务本堂”秘密建立了兵工厂,日常生产则交由廖秀考、郭朝选、廖化成等人具体负责。
山塘廖氏宗祠“务本堂”是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老宅子,整个建筑坐落在一个叫苦坪岭的山脊上,东西各发育有一条溪流,背后是高耸连片的大山和莽莽原始森林,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台地,比周边地势高出近50米。廖氏宗祠这种背靠大山、两面环水、居高临下的地形地貌,可清晰监视东、南、西三个方向的敌情,遇紧急情况能够及时安全转移,加上宗祠是山塘廖氏宗亲摆放灵位、祭祀祖宗的地方,鲜有人居住,非常隐蔽和阴森,平常少有人敢走近,所以成为创办兵工厂的理想地点。
当然,郭滴人、邓子恢会选择在山塘建立兵工厂,还有两点大的考虑,首先是山塘村地处岩西北中心区域、江山大峡谷底部,地势险要,村庄虽距县城仅30余华里,但海拔比城区陡然高出近400米,群山横亘,溪流阻隔,古时往来全是险峻盘山小路,甚为困难。尤其是通往城区的芹菜洋,关隘十分陡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其次是在郭滴人领导下,山塘是岩西北第一个成立农民协会的地方,共产党在这里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群众支持和拥护革命的热情很高,利于构建防护安全的“铜墙铁壁”,加上山塘自古产煤炭和木炭,村里还有一家铁匠铺,也便于筹集原材料和生产设备。
创办之初的山塘兵工厂,其实就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手工作坊,工人都是附近的铁匠和技工,只能生产一些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和鸟铳、土雷等打猎用的简易火器。要配合暴动,就必须掌握制枪造弹的技术。这是关系武装暴动能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和能不能持久坚守的大问题。于是,郭滴人、邓子恢抓住龙岩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政治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通过上杭蛟洋傅柏翠的介绍,派廖秀考秘密到广东请了刘益和等五位制枪师傅到山塘。为了便于理解又好记忆,五位师傅制定了七条生产规则,例如:“淬火看温度,要像老鸭公脖子上一圈绿。”“凤凰硝要湿了调,每配一方要试验。”“精心锻造,禁止开玩笑,生命最重要。”在师傅们的精心培训下,山塘兵工厂初具雏形,顺利造出了17支单响“老底枪”和一批子弹、手榴弹、土炮。
一座老宅,几间厢房,叮叮当当,人民兵工从这里走来。山塘兵工厂是八七会议精神“孕育”下,岩西北大地绽放的兵工之花。从此,闽西人民在郭滴人、邓子恢、张鼎丞等的领导下,掩埋好同伴的尸首,揩干身上的血迹,放弃幻想,拿起闽西兵工人自己造的武器,坚定地为实现真理而斗争。
二、“军民团结如一人”演绎兵工传奇
山塘兵工厂是在郭滴人、邓子恢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创办伊始,什么都没有,完全是白手起家,只能靠发动群众“乐充”:“你三斤米,我五斤米;你一把破锄头,我一个破铁锅;你一个破铜钟,我一个旧榔头;你一把破钳子,我一个旧锡壶”,木炭自己烧、煤炭自己挖、风箱自己造,就这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七拼八揍,勉强解决了办厂之初的材料、设备和经费来源问题。一段时间,有的老百姓甚至把供器、铜银元都献了出来,妇女不惜将箱柜上的铜饰件、自己心爱的首饰以及孩子的长命锁等都“乐充”给了兵工厂。但有铁有铜有锡没有硝药又是个问题,最终还是发动群众,把有70年至80年的土墙挖下来,用土办法煮出硝药。就这样,兵工子弟凭借聪明才智和吃苦拼搏的精神,采用土洋结合、先易后难、先仿制后生产等灵活办法,最终把一个从无到有的兵工厂胜利办了起来。
保密是兵工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山塘兵工厂刚建起来时,包括制枪师傅和管理人员,人员总数不会超过15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规模的扩大,仅靠本村群众“乐充”是远远不够的,加上生产的武器也要有隐秘的渠道输送出去,于是,一支由可靠农会会员组成的秘密联络员队伍也很快组织起来,他们一部分人以收购破铜烂铁为幌子,外出周边乡村秘密筹集生产原料,一部分人则依托可靠亲戚或朋友,建立起了一条向外输送枪支弹药的隐秘渠道。就这样,山塘兵工厂修造的枪支和生产的各种武器,除了供给本地农民武装外,还通过秘密渠道大量供给其他区乡地方农民武装使用,从而大大充实改善了闽西各部队的武器配备。1928年3月和6月,在郭滴人、邓子恢、张鼎丞、傅柏翠等人的领导下,闽西相继举行了“龙岩后田暴动”、“平和长乐暴动”、“上杭蛟洋暴动”和“永定金砂暴动”,史称闽西“四大暴动”。山塘兵工厂成为“四大暴动”最重要的后方基地和枪械修造所。
1928年春,在郭滴人领导下,山塘成立了党支部,兵工厂日常生产负责人郭朝选、廖化成等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兵工生产注入了党建力量。为了切实保障兵工厂的生产安全,山塘党支部领导农会在城区通往山塘的必经隘口芹菜洋,以方便过往村民歇脚为由,修建凉亭(实为岗哨),派出秘密农会会员蹲守,警戒由城区前来袭扰的军阀武装。在集镇通往山塘的村口,则以农事生产或放牛打柴为由,派出流动哨,随时关注由集镇前来劫掠的地方民团。遇有敌情和险情时,则以唱山歌、吹牛角、敲铜锣等形式,迅速传递情报,方便兵工厂及时将设备和人员转移进山。有兵工厂就得要有试验场所,步枪的子弹声、手榴的爆炸声、土炮的轰鸣声,是保密工作的大忌。为此,兵工厂枪炮子弹试验工作都是在农会会员的警戒下,以打猎的形式,利用夜色掩护,在黄连盂大山深处、林荫遮蔽、荒无人烟的地方进行,“打一枪、放一炮”,没有固定的场所。此时的山塘,在当地村民的保护下,周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信息绝缘体,就连只有一山之隔的黄竹坑、内坂、京源、牛眠石等村庄,都听不到一点有关兵工厂的风声,更不要说离山塘6华里远、驻扎有地方反动民团的集镇所在地铜砵村了。这不能不说是人工兵工史上的一个奇迹。
由于有党组织的领导,并有意识地加强了保密生产和安保工作,1928年起,山塘兵工厂生产开始加速,规模也扩大得比较快。当然,这一时期,随着周边的后田、蛟洋、金砂、白土等相继发起暴动,也成功转移了反动军阀的注意力。特别是1929年3月和5月相继爆发的蒋桂、粤桂之战,驻龙岩军阀头子陈国辉奉命率部加入援粤之战,为山塘兵工厂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安全生产环境。为了解决日益扩大的原材料需求,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一条由湖邦内坂和小池京源进入山塘,经铜砵、村美,通往岭顶各村,进而到达上杭、连城、宁洋、长汀等地的秘密物质交通线被初步建立了起来,使在外地收购的废铜烂铁及生产设备得以源源不断、安全有序到达山塘兵工厂。硝药仅靠挖老墙炼煮也不行,毕竟上70、80年的老房有限,挖多了动静大,也不利于保密,还容易引发群众意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兵工厂充分发挥5位广东制枪师傅的人脉关系,由廖秀考组织人员力量,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广东汕头一带,购买造子弹、引信用的硝药。为了躲避敌人的检查,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如把硝药藏在挖空的竹筒里,或放在尿桶底下的夹层里,假装下田施肥等,将硝药带回兵工厂。硝药在那个年代是战略紧俏物质,敌人把控得异常严,为了保障兵工生产,包括廖秀考等不少山塘兵工子弟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
1930年5月,在“立三”左倾错误路线指引下,龙岩地方主力红军出击东江,造成龙岩守备空虚,四周团匪蠢蠢欲动。他们乘红军出击东江连连失利之隙,扩充势力,不断袭扰、进攻赤色区域,山塘周边特别是东北方向的岭顶各村尽数失守,兵工厂面临创办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但只有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兵工厂真正的守护力量。在地方群众的掩护下,兵工厂在各个生产据点间灵运机动,来回转移生产。兵工厂每驻一地,都有群众自觉设防保卫工厂安全,敌人一有动静,群众就来报告,通知兵工厂及时做好应付和转移生产。所以敌人明知山塘有兵工厂,但就是找不到具体生产据点。有时敌人明明搜剿到了生产据点,但由于群众通知及时,人员和生产设备转移及时,生产痕迹打扫彻底,假相掩护到位,敌人也往往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
山塘人民舍家纾难办兵工,舍生忘死为兵工的故事,上演了人民兵工史上“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经典传奇。据史料考证,当年山塘作为一个不到400人的小山村,解放后已不足200人,有名有姓、登记在册的烈士多达30位。为保卫兵工厂惨遭屠杀、已无从考证具体姓氏和性别的群众更多,他们在生死决择的一瞬间,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出卖兵工厂信息,是人民兵工战线上真正的无名英雄。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军民深度融合所蕴含和爆发出的力量,是一种源于人民内心、发乎自觉,视死如归、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这是山塘兵工人战胜敌人和困难最深厚的伟力,也是山塘兵工厂得以在群山之间艰难生存、发展长达三年最根本性的力量。
三、“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铸就兵工精神
1929年6月19日拂晓,红四军第三纵队在朱德的率领下,从小池京源出发,取道山塘发动第三次攻打龙岩城战役。在伍中豪、张宗逊、郭滴人等的陪同下,朱德秘密视察了山塘兵工厂,了解武器生产情况,当时火热的生产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当他得知兵工厂不仅可以生产不少枪支弹药,还自发研究摸索造出了铁铸九节龙土炮时,不禁连连称赞。兴奋之余,他忙叫工作人员到祠堂边上取来一些红土,放到盆里用水调匀后,捡起一根杉树皮,沾上红泥巴水后,顺势在宗祠围墙上写下“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九个大字,用以激励在场的地方干部和兵工师傅。
“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是山塘兵工人从创办兵工厂伊始就一直秉持的坚定信念。经深入调研,多方求证和实地勘探,山塘兵工厂除了廖氏宗祠这个生产据点外,还有另外两个秘密生产据点,一个是纸寮坑,其位于黄连盂大山深处,因古时村民在此建木屋引水化桨造纸而得名,是一个方圆不过大几百平方米的山间小凹地,比廖氏宗祠海拔高出300米左右,周边全是高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仅有一条沿着溪流蜿蜒而上的小路,东出江山、西延古田,雾霭林深,藤蔓缠绕,是一个比廖氏宗祠更为隐秘和安全的据点。1927年秋冬间,山塘农民协会依托兵工厂生产的武器,暗中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并决定乘群众“拜姑婆”敬神集会之机,宣传发动群众向土豪劣绅展开全面斗争。不料消息走漏,驻扎龙岩的军阀陈国辉派大部队前来包抄和突袭,山塘农民自卫军廖柏清团长及兄弟廖柏英壮烈牺牲,一批自卫军成员被抓走,群众财物也遭到洗劫,损失惨重。为安全起见,农民协会迅速将兵工厂人员、设备秘密转移到山后密林深处的纸寮坑继续生产。待敌人撤走、周边局势稳定下来后才又重新搬回廖氏宗祠。这是兵工厂创办以来生产地点的第一次转移。
山塘兵工厂另一个生产据点是石山园,其地处黄连盂大山的主峰脚下,四面高山耸立,绵延几十里,一条小路直通山塘,一条小路可达古田,回旋余地很大。特别是东面的进口处,两边大石直立,悬崖陡壁,形似石门,有一夫当关、万人难攻之势,是建设兵工厂的好地点。1929年秋冬间,自蒋介石发动“三省会剿”后,面对敌人的疯狂“进剿”,加上地方民团的侦探和破坏,山塘兵工厂两个秘密生产据点,即廖氏宗祠和山后的纸寮坑,已不再绝对安全。加上苏区地方武装的快速发展,山塘兵工厂生产的“老底枪”、土子弹等已无法满足部队需求。郭滴人、邓子恢决定在山塘大山背后的石山园设立一个枪支修造厂,将生产九节龙大炮等较为笨重不便迅速转移的模具和设备转移至石山园,同时,请来江西师傅和工人修造“新钟”单响步枪,翻造子弹和手榴弹。时任龙岩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双铭、县总工会主席黄少读等曾秘密经山塘翻越“睡美人”大山到石山园视察指导,对石山园修造的“新钟”单响步枪及翻造的子弹和手榴弹等倍加赞赏,鼓励工人师傅认真生产,为巩固苏区作贡献。
1930年8月,随着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为适应大规模战争需要,满足红军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战略要求,中共闽西特委决定在龙岩设立闽西红军兵工厂筹建处,着手将山塘等散布于闽西各地的小型兵工厂迁至龙岩湖洋乡田螺形陈氏宗祠,力求集合各县、区造弹匠和各种兵工器材,从更大层面、更高层次解决红军战士和地方武装武器不足及质量问题。同年10月,就在蒋介石紧锣密鼓调集湘、鄂、赣、粤、闽五省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大规模“围剿”时,山塘兵工厂奉命整体迁至湖洋田螺形陈氏宗祠,创办成立闽西红军兵工厂,至此走完它三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三年时间,三个据点;青山作证,碧水为凭。三年来,山塘兵工人始终坚守理想、对党忠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斗争,运用“狡兔三窟”战术,在沟壑纵横的群山间,依托秘密生产据点,巧妙灵活机动与敌人周旋,誓死战斗和革命到底,为建立、发展、巩固闽西苏维埃政权提供了坚实的武器弹药支撑,让敌人狗急跳墙、异常气愤又毫无办法,懊恼万分。在残酷的斗争面前,山塘兵工人不仅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回应了对党的诤诤誓言,更以集体的生命热度,引燃了隐藏在闽西、赣南大山深处的兵工烈焰。山塘兵工厂搬离家乡后,犹如涓涓细流,相继融入闽西红军兵工厂、闽粤赣军区兵工厂和福建军区兵工厂,最终汇入中央官田兵工厂,注入人民兵工的壮阔海洋。山塘兵工人也先后辗转于永定、长汀、江西等地,最后踏上长征路。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始终铭记“我们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坚决听从党的指挥,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以顽强的毅力,过硬的本领,扎实的作风,生动诠释了以“把一切献给党”为核心要义的人民兵工精神。
回望历史的长河,95年转瞬即逝,但凿刻在岩西北群山深处的兵工印记,却将伴着大山的回音,时刻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真理,这也是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重大转折关头,带给我们最好的警醒和启示,当铭记!
(作者廖旺庭系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秘书处三级调研员,派驻新罗区江山镇山塘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罗少元系龙岩市委军民融合办综合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