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宋代兴化仙游人(今属福建省),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贡茶。蔡襄在前人所制“大龙团”茶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制出“小龙团”茶,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严谨,对原材料的选用又极为严苛,所以制出的“小龙团”茶品质上乘,数量稀少,成为当时皇室御用的顶级茶饮,声名远播。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后来,蔡襄把制作“小龙团”茶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茶录》,此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十目;下卷《论茶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详细论述了如何分辨茶叶、保存茶叶以及品茶的流程和所需器具等。
如何分辨茶叶品质的优劣呢?首先从色泽上,“茶色贵白”。由于宋代的茶是制成饼状的,所以鉴别好茶分为三步,第一步,从茶饼颜色上鉴别,茶饼应洁白如玉;第二步,把茶饼碾成粉末后,粉末应呈白色;第三步,粉末冲水调匀后,茶汤颜色鲜亮且呈青白色的,就是上等好茶。
接着,从味道上,“茶味主于甘滑”。茶汤的味道以甘甜爽口为最好,蔡襄还进一步指出,“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只有福建的凤凰山生产焙制出的茶,味道最好。“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由建溪隔开的其他山岭,虽然及时采摘、精细制作,但茶色、茶味都比较浓,比不上凤凰山的茶品。同时,蔡襄还认为,“茶有真香”。纯天然的茶是最好喝的,“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沏茶时,不要添加任何香料,否则就品尝不出茶叶本身的纯正味道了。这和我们今天的饮茶观点是一致的,茶叶还是不添加其他任何香料,纯天然的为最好。
那么,如何保存茶叶呢?蔡襄在书中描述:“以篛叶封裹入焙中”,茶饼应该用嫩香蒲叶包裹封严后,放到茶焙里保存。这和现在用真空包装的方式保存茶叶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后,把茶焙放置在温暖干燥的地方保存,而不能放到潮湿阴冷的地方,“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以御湿润”。而且,每隔两三天,就用小火慢慢烘烤一遍,以防止被潮气浸湿。“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但火也不能太大,否则就会把茶烤焦而不能喝了。可见,在宋代,由于保存茶叶的条件有限,所以,要想保持茶叶的上好品质,还需要颇费一番功夫的。
接着,蔡襄谈到了一道关键的工序,就是“候汤”(即烧水),他说“候汤最难”,难在哪儿呢?“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如果水没有烧到一定温度,沏茶时茶沫会漂浮在水面;如果水温烧得过高,沏茶时茶叶就会沉入水底,都不能沏出完美的茶汤来,因此,水温要烧得不高不低,恰到好处为宜。这种控制水温沏茶的方式,一直沿用到今天,比如绿茶、白茶,水温要控制在85度左右;红茶,水温要控制在95度左右;黑茶、乌龙茶,水温则需要100度。如果水温过高,会破坏茶叶中的营养成分,茶汤也会发苦发涩,影响口感;如果水温过低,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不能完全析出,同时也泡不出茶叶本身的味道,饮用起来口感不佳。
接着,要选择茶杯、茶匙。茶杯的选择,“宜黑盏”,因为宋代人喜欢饮用冲泡后呈白色的茶水,所以选用黑色的茶杯,能最大限度地映衬出茶水的纯白颜色来,观感甚好。在书中,蔡襄为福建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生产的茶杯作了推介,“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他认为,福建建安生产的茶杯工艺考究,黑中带红,釉表面上的白色细纹如同兔毛,纤毫毕现,非常美观,它的坯胎略微有点厚,因此,加热后,茶汤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冷却,是茶杯中的上品。“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他地方生产的茶杯,有的坯胎薄,有的颜色紫红,都比不上福建建安制造的黑釉兔毫杯。在茶匙的选择上,蔡襄认为,“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茶匙的质量要重,这样在搅动茶汤时才好用,所以,黄金制造的茶匙是最好的。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预热茶杯,“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先用热水或炭火把茶杯烫热,如果茶杯不烫热的话,茶水煮沸时产生的浮沫就漂不起来,而宋代人认为,这种漂浮起来的浮沫是茶叶中的精华,营养甚佳,最该饮用,所以,漂浮上来的浮沫越多越好。
接着就是点茶(即沏茶)。这道工序中的茶和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茶少水多时,茶汤表面形状散乱;水少茶多时,茶汤就像熬的粥面一样混沌。因此,茶和水一定要恰到好处,正确的方法是,“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用茶匙取出一钱七分的茶叶放在预热后的茶杯里,并往茶杯里面加水,把茶叶调制均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再不断地围着茶杯内壁的四周旋转注水,并用茶筅(一种沏茶的器具)拍击拂动,其动作一定要有飘逸感和节奏感,既让人看上去赏心悦目,又容易产生更多的浮沫,浮沫越细腻、越纯白越好,这种浮沫还可以做成多种图案,类似于现代的咖啡拉花,极具观赏性。“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当水注入到茶杯的十分之四处时,就停止注水,这时候茶汤看上去鲜亮度、纯白度最佳,在靠近茶杯边缘的地方,没有留下茶汤痕迹的,就是上等茶汤。比赛茶的优劣时,“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如果谁的茶杯边缘先出现了水痕,就失败了,后出现水痕的,就胜出。这种沏茶的方式流传到日本后,逐渐发展为日本茶道,沿用至今。
茶,始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录》是一部反映宋代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向世人展现了宋代茶饮的美学意境,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被译为英文、法文,流传海外,对世界的茶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