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全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概括,阐明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自觉意识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在双向互动中奠定民族复兴之基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激活中华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通过创新、改造和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良性互动中,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恢宏史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不同场合反复阐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朱熹园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家底,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坚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铸牢思想基础、汇聚精神力量。
◆在守正创新中增强价值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续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凝聚着本民族对世界的共同认知和感受,凝聚着本民族深层次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至今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然,要使在传统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助益于当代中国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尚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检验、筛选和改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将具有永恒魅力的传统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守正创新,为中国人民坚定价值自信提供精神支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这些历史性成就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同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客观必然。
◆在传承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立场,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文化工作者站在人民大众立场、秉持为人民服务态度、贴合群众需要创造文艺作品的重要性。党的历代领导人明确提出了“文艺属于人民”“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创造”“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的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具体落实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实践证明,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时代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新时代社会相协调、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相契合,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契合相通中贡献中国智慧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天下情怀,提出了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富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倡议,具有伟大而深刻的世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格局,承担国际责任义务,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全球阻击战中,中国政府不仅贡献有益的防控经验,还提出了国际合作抗疫的主张,并积极采取一系列行动向各国提供物资和疫苗援助。中国在全球抗疫中胸怀天下、勇于担当,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意义愈发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融通中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既蕴含了“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等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也继承了具有世界历史视野、尊重人类整体利益、强调平等交往的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相通中,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时代命题。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路上,必须在巩固、深化、拓展既有成果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新篇章。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