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验与现代化理论创新
2019-01-09 08:48:00 来源: 作者:乔兆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现代化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共同主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现代化理论并非西方的专利,把借鉴和创新统一、把一般现代化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本质特征结合,是形成我们自己的现代化理论的必经之路。现代化理论为研究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场域不同于西方当时进行现代化的环境和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为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诠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活力的增强,中国发展主体性的生成、培育与成熟,以及40年来的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充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如果将其提升为现代化的一般理论,总结发展规律,必将为现代化范式的多元建构贡献独特的中国视角、中国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解放了思想,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社会活力,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研究需要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作为关注重点,同时加强对发展环境的了解和对社会发展的把握,因为人物和事件是社会运动的产物,社会运动又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后来又提出“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着力要解决的是体制上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我们党成熟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断地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看作自己的经常性的认识过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思想解放”开始,以“生产力标准”衡量发展,从“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初期,“共同富裕”“小康社会”被设定为改革开放的目标,在有效的政策支持下,通过竞争释放出了巨大活力,快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也是社会兴盛、进步、发展的源泉。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社会力量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团结各阶层人民,鼓励其创业精神,保护其合法权益,表彰其中的优秀分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进而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实现党的执政目标。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摸着石头过河”,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该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可以说,这个模式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将自身优势与世界趋势有机结合后,所走出的一条有别于他国现代化路径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不断地产生着能够适应中国国情,指导改革过程,满足现代化需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能够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向前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二,是中国发展主体性的生成、培育与成熟,实现了人的现代化发展。

传统发展观偏重物的增长,忽视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核心。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体现出日益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特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命题,标志着中国现代化任务和话语的重大转变,意味着更加注重推进人的现代化。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人的现代化”研究中还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脱离现实社会结构奢谈人的现代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方法的倾向。而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必然腐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上精神,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人的变革和解放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推动着人的现代化进步,同时人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反作用于社会的变迁。人的发展问题一直为人类所重视,如果人的发展不予同步,社会进步将成为一句空话。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正是广大人民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勤劳奋斗的成果。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也更加启示我们,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之三,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体制的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现代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20世纪后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扩展,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社会转型”,其间所涌现的无数思潮、运动,本质上都是对现代转型过程的探索。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社会转型”,这一时期被称为“社会转型期”。40年的积累性变迁使普通中国人的命运大体完成了“生活范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社会自主程度大幅度提高,民众用以表达利益诉求和政治参与的手段不断增长。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经济活动的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行政管理视域下现代性确立的标志是科层化的理性管理取代了传统的经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治理传统的韧性和活力一直得以延续和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政府治理的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在国家治理转型的重要节点上,我们需要系统反思政府治理的传统性特征、内在逻辑以及过去40年的演进路径,预判未来可能的变革方向与挑战。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制度成熟与定型的过程,它总是在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得以展开和实现。而治理现代化不是为了治理而治理,其最终指向是推动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与此同时,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现阶段的历史主题。我们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现代化事业,我们的现代化叫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和奋斗,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效避免了社会发展的断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围绕发展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已经积累了诸多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丰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者:乔兆红,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