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平市首创“水美城市”建设 促进山、水、城、人 一体发展
2018-11-29 10:26:00 来源: 作者:中共南平市委办公室

“水美城市”建设是南平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精神,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水利部给予充分肯定,要求南平市先行先试,为全国推广“水美城市”制定标准、树立标杆。

一 创新“山、水、城、人”一体的“水美城市”理念

一是彰显融合。以水为带、以水为脉,让河流、岸线、景观、道路、文化遗产与城市设施自然衔接,实现水与城、水与自然和谐,营造城市水利与景观协调联动的亲水氛围。二是重在经营。通过多元投入,做足做活“水文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提升土地预期价值。以新增土地收入投入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颜值,增强产业素质,推动山水增值。三是强化人本。坚持以群众为中心,补齐绿化、公园、停车场等短板,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和景观,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四是注重风格。把历史、地域、民俗、自然等文化元素渗透嵌入每一个项目和环节,对每个项目都精雕细琢,让每一个地方“水美城市”建筑景观都独一无二,形成风格各异、独具魅力的城市韵味。


二 创新“引、竞、评、决”的多规融合编制机制

一是大师引领。工程设计选择两院院士或获得国际、国家级奖项的优秀设计师作为主创(如武夷山“水美城市”项目规划,由中国工程院魏敦山院士主创),坚持高层次规划。二是专家PK。邀请天津规划院、华东水电勘测设计院、华建集团等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参与项目规划设计,通过PK确定项目设计单位和方案。三是社会评价。全方位论证完善概念性方案、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将设计方案向社会公布,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实地调研考察、建言献策。四是综合决策。各县(市、区)召开党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对设计方案层层把关,反复修改完善,吸收落选方案优点,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三 创新“建、管、治、护”的推进机制

一是“建”,重在突破融资模式。充分运用市场化、公司化融资模式,全市首批“水美城市”项目12个,总投资300亿元,其中11个采取PPP+EPC模式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和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1个项目与国开行开展融资合作。目前12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完成投资51.86亿元。二是“管”,重在突破各自为阵。建立“1+N”工作模式,即:市里构建一个平台,创建一个团队,提出一个方向,制定一个目标,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去实现,促进从水利工程单一功能到多功能发展,从单一部门资源投入向多部门资源整合转变。特别是建立部门会商协调机制,水利部门牵头抓总,规划、住建等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推进工作态势。三是“治”,重在实施生态治理。全市开展以延平为重点的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专项行动,共拆除生猪养殖场11445家,削减生猪401.77万头,全市123个小流域断面有109个达Ⅲ类及以上水质,让水更清、河更净。四是“护”,重在实施水、城设施的长效管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保障建成设施及绿化管护到位。整合质监、交通、城建、水利技术力量,对项目进行常态化巡查,确保工程质量。


四 构筑“商、居、文、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

一是从“居”突破,打造滨河新地产。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滨河生态地产发展模式。如延平开展“三江六岸”水美城市项目建设后,恒大、象屿、正荣等大型房地产商纷纷入驻,拓展城市框架,为居民提供优质生活空间。二是从“游”拓展,开发新景区(点)。开发滨水休闲游、城市观光游、水上夜游、体育健身游等一批旅游新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聚集人气,打造文旅综合体等新业态。如崇阳溪旅游景观带,通过绿道、自行车道、马拉松赛道、景观车道,有机串联沿岸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美丽村庄等,承办国际赛事,成为新旅游点。三是从“文”提升,建设文水结合新节点。将自身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生态水利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体现独特的“水美”文化气息,发展文化产业。如武夷山马场洲湿地公园项目,用微型园林景观,阐述朱熹与武夷山的“活水”文化渊源。四是从“商”聚集,培育人气聚集新商圈。通过岸上岸下共同治理、建设,将黄金水道打造成“城市客厅”;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形成“品牌”效应,盘活金融、商贸、餐饮等业态。如建阳“水美城市”,通过建设人民公园、购物中心、建盏文化一条街等,打造新兴商贸中心。


五 创新“堤、岸、道、面”短板补齐机制

一是完善防洪工程建设机制。将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城市防洪排涝排污全过程,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促进洪涝水调蓄和污水治理同步推进。二是建立河岸生态景观提升机制。结合“水美城市”建设,加快划分河道岸线、生态保护蓝线;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弃土弃渣和河道非法采砂,确保水清、岸绿;保护河流自然岸线,因地制宜改造城区硬质堤岸为柔性生态堤岸。三是健全滨河道路改造机制。开展路堤结合建设,实施滨河道路“白改黑”改造工程,有效缓解道路通行压力,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如武夷新区滨江路堤结合工程,将7公里防洪堤建成滨江通道,并与滨江公园建设、水生态体系治理等相结合。四是实施沿河房屋立面优化机制。坚持“水美城市”建设与临水街区立面改造同步推进,大力实施房屋立面改造工程,提升滨河地段城区面貌,融入闽北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彰显“水美城市”魅力。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