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间一封信函见证跨海投资——
南靖人在台购置田产收租
□罗培新 谢威 苏春红
一封写于清道光年间,从台湾寄回内地的信函,距今至少有166年历史,现珍藏在南靖县档案局,今年6月入选“漳州市首届珍贵档案”。整封书信只有一页纸,有小破损,但经装裱,不影响文字的阅读。该信函对研究闽台关系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信函为一张泛黄的纸质,长46厘米,宽25厘米。据介绍,该封信函是2009年南靖县档案馆在调查客家土楼文化时,在土楼一户刘氏人家中发现的。档案馆立即将其征集进馆,并进行修复。
受托人在信函中写道:“敬启者,贤弟麻糍埔租谷银项付托愚兄代理,如此盛情,岂无尽心相顾,谁敢或忘。自八月间有寄租银壹佰贰圆,付与鹏兄带回内地亲交贤弟收入。不料,此兹拾月间接得家己知贤弟仅收得银陆拾圆,如此是吾之不解也。若夫兄亲亲之人,钱财如此冒混,是诚何心哉?信来达知祈当面问明白,勿贻后悔,以成和气,无使外人耻笑是幸……”
信函的内容讲述了南靖人在台购置田产,委托他人管理,受托人寄租谷银回内地等事情。翻译成现代文是:贤弟你将麻糍埔出租的事,托付给我代为管理,这般盛情,我怎能不尽心照看,未敢忘怀。八月的时候,特意寄了租银102银圆,托付鹏兄带回内地,亲自交给贤弟你。没想到,十月时候,接到家里消息,得知贤弟你仅收到60银圆。这让我十分不理解,像你兄长这样亲近的人,对于钱财的事如此蒙混,有什么居心呢?为此我特地写信告知你,想当面问明白,不希望日后留下悔恨,更希望彼此和气,不让外人耻笑。其他的就不多说了。此致。另,与辉伯50银圆的这个事,我在台已理清了,你不必挂意,其他的后面算。特地此次写这封信函上门告诉。
通过这封信函,让人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特殊信件印记。“顺风相送,谨拾月廿二日在大瓦厝封,顺带烦交,门启登联,二位兄弟开折”,信封尾部这一行字,钤有八个印章,体现当时信函密封形式。而“顺风相送”四个字,既是寄信人在封上批注的祝福语句,也是表明对信件的要求和企盼。为了保证这封信函的安全性,以及更好查证被截留的42银圆,信函中署名“青黎”的寄信人要求两个贤弟同时拆信。信函还交代写信地址为“大瓦厝”,即闽南人对红砖白墙“红砖厝”的通俗叫法,说明寄信人青黎也可能为闽南人。
此外,全文一共加起来有十个印章。据有关专家破译,其印为“护封”二字,即“护封印”,是古代用来保密信件所使用的一种封口印,它几乎是伴随着纸张发明而存在的,所用材料囊括了金、银、铜、石、角。民国及以前的中式信封,常在封口处盖有一印,以示信封完好,未经开拆。在一些文件、文书的接缝处,人们往往也要盖上印,即所谓“骑缝印”,也是怕人动手脚,多做“护封”“封完”等字,这在篆刻中称之为“书简印”。
至于收件人的身份,由于失去了信封,现在并不清楚,但从再次发现的过程推测,预计为土楼的刘氏客家人。信件承载着南靖人迁徙台湾的一段过往。据了解,南靖人移居台湾始于明代,清代向台湾移民的更多,据谱牒资料统计,康熙、雍正年间移居1334人,乾隆、嘉庆年间1495人,道光至光绪年间816人,合计36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