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印泥”是福建漳州传统工艺品,在清乾隆年间曾供皇家采购使用,今为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素有“文房五宝”之称,并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历史以来,享有“国货之光、品重珍珠”“印纸则桃花欲笑,铃朱而墨韵增辉”的赞誉。
相传,“八宝印泥”始制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距今已有340多年的生产历史。当时,颇懂文墨,能书会画的漳州源丰药材行的老板魏长安,用珍珠、玛瑙、麝香、琥珀、珊瑚、猴枣、冰片和艾绒等8样珍稀材料,调以蓖麻油、磦银朱,研制成医治刀伤、烫伤、疯狗咬伤的药品——八宝药膏,是为“八宝印泥”的前身。由于其制作成本昂贵,问津者少,一直鲜为世人知晓。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魏氏将八宝药膏作为印泥钤盖在自己制作的书画上,发现光彩艳丽,令人耳目一新。魏氏大喜,遂继续研制改进,将八宝药膏转产为“八宝印泥”并应时上市,一时生意兴隆,广为传播。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汀漳龙道尹侯嗣达特地为“八宝印泥”取号“丽华斋”,并作为贡品送入清廷内宫,乾隆帝还常将其赏赐近臣。从此,“八宝印泥”的声誉大振,其产品等级便一直延用皇家惯例,分为特级贡品、一级贡品、贡品、极品、珍品和上品六大品系。清末,龙溪知县曹木章曾出示告示,禁止假冒魏氏丽华斋“八宝印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清廷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魏氏丽华斋八宝印泥注册“钜鹿牌”。
此后,漳州仿效魏氏继续生产八宝印泥的,有魏氏的丽华斋等数十家。作为国宝,“八宝印泥”曾于1910年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漳州八宝印泥,亲笔题赠“品重珍珠”墨宝。1915年,魏氏丽华斋在广告中写道:“秘制八宝印色在前清康乾之时已驰名都中。凡至京师通人学士、大书画家,莫不器重之。”同年,“八宝印泥”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分获特别奖、优秀奖、甲等奖。1935年,漳州成立印泥同业公会,由丽华斋经理王钦明任主席委员,漳州八宝印泥行业走上鼎盛时期;是年,参加福建省特产竞赛会和台湾举办的博览会,荣获特等奖、金质奖;日本、东南亚等地许多华侨团体赠送题写“国货之光”“金石增辉”“驰名神州”的奖状、银牌。抗战胜利后,漳州八宝印泥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美国总统罗斯福。
1956年,“八宝印泥”由分散的小作坊生产组织起来,在当时的漳州文教日用品厂内设立专业车间,正式生产了独具特色的漳州“八宝印泥”。198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兴建了八宝印泥大楼,使文教日用品厂的生产逐步转向以生产八宝印泥为主的专业厂。1980年漳州八宝印泥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其包装装璜获福建省包装装璜奖,1983年获华东大奖,“漳州八宝印泥配方”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绝密级。1989年“八宝印泥”在福建省首届工业品博览会上获银奖,1991年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铜质奖。1992年2月,被福建省第二轻工业厅评为高附加值产品,被中国国际旅行总社指定为馈赠外宾的高级礼品; 10月,获中国旅游购物节旅游商品天马金奖。1993年12月,“八宝印泥”被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2003年,漳州“丹霞”牌“八宝印泥”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于“国之宝”称号,2006年4月再次被认定为“国之宝”。2008年6月,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由漳州八宝印泥厂生产的“八宝印泥”,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国第二批“中华老字号”。
漳州“八宝印泥”,既是文房用品,又是旅游纪念品。现有特级贡品、一级贡品,贡品、极品、珍品、上品6种等级,有半两,一两、二两、四两、十两、二十两等多种装量,有樟木盒、脱胎盒、皮纹盒等三类装璜,另朱砂泥12个品种规格,共有84个品种规格。具有色泽鲜和、气味芬芳、浸水不化、火烧留痕、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冻8大优点。其色泽朱红,鲜艳夺目;细腻浓厚,气味芬芳;冬寒不凝,夏暑不泄;燥热不干,阴雨不霉;印迹清晰,永不褪色。即使用火焚烧,纸灰上字形依然可辨。
漳州“八宝印泥”深受各界名人的高度赞扬。1982年春天,艺术大师刘海粟到福建,对八宝印泥赞不绝口,并亲笔题写“漳州八宝印泥”以志留念。1987年5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题赠“霜叶争辉”墨宝,北京著名画家尹瘦石、卢光照、何海霞、宁文洲、秦岭云和上海著名画家唐云、应野平、钱行健等也分别为漳州八宝印泥作画题词。1989年春节,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为漳州八宝印泥题写了“万花丛中别样红”的赞词。1989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名誉会长方毅视察漳州八宝印泥厂时说:“书画作品完成之后盖上印章,就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印泥也是一宝呀!”并赠送“八宝生辉”墨宝,此后方毅又两次视察该厂,并留下“三访漳州八宝印泥厂”的珍贵题词。1994年春节,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题写厂名。1995年春节,国务委员李铁映到厂视察时,题赞“文房五宝”。1989年,靳羽西主持的“看东方”和台湾的“八千里云和月”电视节目中对漳州“八宝印泥”都作过专题介绍,中央电视台“书坛画苑”也在1996年做过专题报道。
漳州八宝印泥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厚爱,在国内出版的书刊也多有介绍。如姚衡《寒秀草堂笔记》评:“漳州印泥,海内外无不称誉,其研工实甲于他处,所贵不在朱也。”邓散木在《篆刻学》一书中写道:“(印泥)佳者以丽华斋为最。”戴林编著的《中国印章艺术》一书,记述漳州八宝印泥和杭州西泠印社的印泥“最负盛名”。汤兆基编著的《篆刻自学指导》一书,评价“福建产的漳州印泥,质地软,色彩鲜和,钤出的效果富有脂润感”。漳州八宝印泥有“印纸则桃花欲笑,钤朱则墨韵增辉”之誉。
传承人杨锡伟,1964年生,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厂长。中级工艺美术师,2011年被福建省评为技能大师,掌握八宝印泥配制的秘方、配料和完整的工序。2006年逐渐开发配制出多彩印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参考资料
1. 漳州“八宝印泥”获“中华老字号”。大闽网.2011-03-18
2. 福建漳州八宝印泥 。人民网
3. 企业简介•漳州八宝印泥厂
4. 漳州八宝印泥 。中国文字艺术网
5. 漳州八宝印泥传统制作工艺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与传统工艺展示平台
6. 漳州八宝印泥传统制作工艺 。福建非遗网.2009-06-11
7. 早期漳州八宝印泥 。博宝拍卖网
8. 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8-01-29
9. 一片丹心杨锡伟 朱砂艾绒制传奇。海峡都市报.2012-4-13
10. 杨锡伟:朱砂艾绒制传奇。闽南网.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