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国东海大陆架的南缘,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的台湾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的台湾人口约两千三百万,姓氏约一千七百个,这些姓氏家族的根源主要来自祖国大陆。
很早以来,刘姓就是台湾岛上的主要居民之一。据日占时期1930年的姓氏抽样调查,在当时台湾的31003户193个姓氏中,刘姓人口占3.2%,排在第9位。1954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的不完全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台湾共有737个姓氏,而刘姓占当时人口的3%,仍排在第9位。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最新人口姓氏调查资料统计,在今日台湾的2300万人口1700个姓氏中,刘姓仍占3%左右,人口约60多万,在台湾姓氏中排在第8位。
台湾刘姓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其次是广东和江浙地区。
刘姓进入台湾的历史,因典籍记载不详,明朝以前已不可考。有明确记载的刘姓入台,较早的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主要是随郑成功大军进去的,比较著名的有平和人刘茂燕、刘德龙等。这可视为刘姓迁入台湾的第1个高峰期。
清朝是刘姓入台的第2个高峰时期。据台湾中华文化基金会编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记载,康熙年间就有大批刘姓到台湾垦殖,如广东人刘志瑞徙台,居彰化河东社。乾隆年间又有广东人刘宗由林杞埔入垦鱼头堡,刘启东招大埔曾、何、巫三姓开垦今台中东势镇石冈、土牛庄等地,刘中立开垦栋东上堡社寮角,安溪人刘秉盛开垦今台北新店镇张北时七张等地。乾隆年间,还有刘姓始祖监明公派下第140代孙刘九朗公由五华渡海入台,定居新竹埔;第147代刘奇由长乐县鹧鸪镇渡海迁台,居中坜分移红毛田、新埔等处;第156代刘亨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平和县新安里率妻子渡海来台,徙居淡水县的新庄、中港厝,后裔还分居万华、基隆等地。
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大陆败退台湾,大批刘姓家族也随之入台,从而形成了刘姓入台的第3个高潮。这批迁台的刘氏族人,大都对大陆故乡和亲人情有深厚感情,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解冻,这批刘姓成员在关注大陆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往往都热衷于续修家谱和回乡寻根问祖的事宜。
在台湾现代社会中,刘姓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人物。
目前台湾的刘姓,大致是得姓始祖源明的一百六十世左右的后裔。
以五代末期开基福建建瓯的刘翔一系而言,刘翔的第十八世裔孙刘文聚,现在便有不计其数的后裔,散于台北、新店、三峡地区。此外,刘翱的三十二世裔孙刘元意,亦曾于前清乾隆初年,带着儿子刘仕鸾,自福建安溪渡海来台,开基于彰化县的东螺西堡田眉庄。
从上述上下衔接四千多年的刘氏世系,台湾的每一位刘姓省籍人士,对于自己的血缘及地缘依旧,相信不但已经有了认识,而且还曾以自己高贵而光辉的出身而傲视人前。
除了刘翱一系的“唐山”过台湾,三百多年来刘氏络绎来台开创新基业的记录,也散见于历来有关的文献上,其中出现最早的,大致是刘国轩、刘国攀、刘俊等三位,他们都是三百十多年前追随郑成功来台的,而且分别官拜要职:刘国轩当时官至武平侯中提督,于永历十五年四月渡台,他的事迹,《台南市志》 的《人物志》上列有专传介绍。
刘国攀,很可能是刘国轩的弟弟,当时官拜宣武将军,死后,便安葬在今台南县的善化国民小学校园内。(事见吴新荣等所著《台南县志附录古碑志》)刘俊,则是郑氏麾下的一位大将,他的事迹,《台南市志人物志》有如下的记载:初任前提督右镇,从征江南归,十四年一月升署前冲镇甲。十四年五月,清李率泰达素大股犯、金厦,分军。同安南北港出,陈璋、陈蟒等拒之,俊亦从东奔冲协击,大败之,伤毙不计。十五年,郑成功进平台湾,五月俊与黄安等率二程官兵抵台湾。
除了上述三位有赫赫之名的人物,明郑时期投效于郑姓的刘姓,还有在延平王府负责与宾,曾于永历卅四年把厦门演武亭花园所有轻重宝玩悉运过台的文官刘陶,在游兵镇右营任职的刘斌,副将刘秉忠等。
此外,明郑时期陆续抵台,分别在各地开基的刘姓,则有下列三项记录:
卢嘉兴「台南县十大氏族」:永历年间,由于郑氏部属刘求成、刘茂燕父子战死于江宁之役,郑成功入台后,便自刘氏父子的故里平和县大埤乡招来他们的后裔,最初居于东宁,后来迁居查亩营。
台南市藏「授州司马显考璞齐刘府君墓志」:永历年间,和邑管溪人刘德龙,于三藩之乱时避居东宁。
伊能嘉短《台湾文化志》:永历二十五年,南安人刘传,与侯成合垦于下双溪庄。
清廷领有台湾之后,来台开创新天地的刘姓大陆移民便多不胜举了,到目前为止,大致可以找到下列的记录:
郑津梁《云林沿革志》:康熙二十九年,漳州人刘某,在今云林县斗六镇温厝角,麻园开垦。
《云林沿革志》:康熙廿九年,漳州人刘某,开垦今云林县古坑乡。
薛志亮《台湾县志》:康熙四十年,管事刘却居于诸罗(今嘉义)兴*庄,作乱被诛。
余文仪《台湾府志》:康熙六十年,粤籍主包刘云耀,居于下淡水,于平定朱一贵之乱周玺「彰化县志」:雍正九年,粤籍义民刘志瑞,居于彰化阿束社附近,大甲西社番乱时,与乡民十八人驰救淡水同知张宏章被害。
伊能嘉矩《台湾篇》:乾隆初年,来自广东的刘某,与余、高等十一姓,合垦于苗栗二堡北势梅树脚,即今通霄镇。
《南瀛文献》:乾隆十六年,刘土保捐建麻豆乡北极殿斋房。
《云林沿革志》:乾隆廿三年,刘宗由林杞埔(今竹山镇)入垦鲤鱼头堡。
《屏东县古碑文集》:乾隆廿六年,列予长居于凤山阿里港卓佳庄,与尤肚庄民涂伯因争水而起纠纷。
《台湾篇》:乾隆卅六年,刘、邱、黄、林四姓越垦水沙连堡林尾湳仔二庄。
《新竹文献会通讯》:乾隆四十年,粤人刘承知,筑今新竹县芎林乡高枧圳。
《台湾篇》:乾隆四十年,粤人刘启东,招大埔曾、何、巫三姓开垦今台中县东势镇石岗、士牛庄。
《彰化县志》:乾隆四十年,居住在彰化县的士绅刘济川与刘章志,与四维桂芳设义渡。
《台湾篇》:乾隆四十六年,粤人刘中立垦于栋东上堡社寮角。
《新竹文县会通讯》:乾隆四十九年,刘子锡与刘子顺合筑今新竹香山隙仔陂。
盛清沂《台北县志稿开辟志》,乾隆五十年,安溪人刘秉盛开垦今台北县新店镇张北里七张。
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嘉庆三年,刘贻元与吴沙进垦宜兰县二围、三围。
《台湾篇》:嘉庆十三年,饶平人刘阿满,在今台中县东势镇石城庄开垦。
《台湾篇》:嘉庆十四年,粤人刘振文,与张龙登、林时秋、林励古等人,在今台中县东势镇新城庄开垦。
《南瀛文献》:嘉庆十九年,刘得昌与蔡、张、沈等姓再筑果毅后枫仔林陂。
石阳睢「台湾明墓考」:嘉庆廿年,粤人刘半立在大甲溪上流水底寮开垦。
《台湾篇》:嘉庆廿四年,刘秉项开垦栋东上堡石碧坑。
《台湾篇》:嘉庆年间,刘姓粤人与漳州人林姓,开垦港东中里溪底、顶部、古山。
《台湾篇》:嘉庆年间,泉州人刘某,与陈、林二姓垦于港东中里牛埔庄。
刘姓,目前是全台湾的第九个大姓。从以上的入台记录,可以知道这份盛况的形成,是三百多年来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绝非偶然所致。
1.南雄刘氏
先从南雄第一大姓刘姓来看,刘氏先祖迁入南雄的先后有60多族。迁入时间除极少数在宋末外,其余多在明代至清初。他们来自客家大本营赣南的信丰、龙南、兴国、南安、上犹、安远以及闽西的武平,约有一半则是先从赣南、闽西迁至始兴而后再迁入南雄。刘族散居于24个镇179个村,而多聚居于盆地中心的湖口、珠玑、黎口、全安、黄坑等镇,湖口镇刘氏占该镇总人口的16%,黎口镇、珠玑镇都占10%以上。
明代清初,特别是明嘉靖前后,始兴大批氏族迁徙南雄,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嘉靖前后,龙南一带盗寇蜂起,流劫乡村,始兴与龙南毗连,而又比较富裕,首当其冲,许多氏族不堪骚扰而向南雄迁徙。据《直隶南雄州志》载:“弘治六年,强贼李三奴剽掠始兴。”“正德七年,安远同寇流劫乡村。” “嘉靖廿四年冬,流贼逼郡城,肆行劫掠。”“卅五年十一月平明,龙南贼直达小东门,焚掠民家,势甚猖獗。”、“卅七年,龙南贼犯始兴石坑等处,知府章接御之,败绩,为贼所伤者数百人。”、“隆庆元年夏四月,龙南贼流劫乡村,知府周思文招抚归业”。在当时的情况下,南雄与始兴相对来说,南雄离龙南远些,而且是府治所在地,防御力量也强得多,因此,始兴不少氏族便很自然地来南雄寻找安居乐业之所。这是客家人祖祖辈辈在辗转迁徙中形成的本能。
五里山刘族始迁祖刘弘于清顺治间自闽西建宁县迁来,斜头下陈族于清乾隆年间自溪塘迁入。巨富叶廷荣于清乾隆末由乌迳迁人雄城经商。由此可见,早期于宋代迁来南雄城的氏族,虽历经七八百年,但在社会动乱时后裔多已外迁他处,在城人口不多。元代以后迁来城内的氏族来自四面八方,聚散无常,所以说南雄城无大姓巨族,而且多属客家民系。
2.台湾新竹刘氏
台湾新竹有一支开七公巨渊房清公支宗贵派刘氏。他们的族系是:1世刘开七→2世刘广传→3世刘巨渊→4世刘清→5世刘宗贵→6世刘文和→7世刘四八郎→8世刘百四郎→9世刘千五郎→10世刘英明→11世刘彦正→12世刘宗德→13世刘崇勋→14世刘元美→15世刘廷彰→16世刘观海→17世刘天爵→18世刘台弼→19世刘士禄→20世刘可异(来台祖)→21世刘传业→22世刘万照→23世刘世盛→24世刘守科→25世刘钱娘→26世刘兴典→27世刘德泉→
这一支刘氏是在康熙年间自广东饶平迁徙渡台定居的。来自台湾新竹的刘氏子孙刘星明,通过互联网请兴宁刘氏宗亲联谊会协助找寻目前在广东那些地方还有四八郎公这一脉的裔孙们,希望能借你们的帮助完成寻根访祖的心愿。 经查2004年新编扬康《刘氏族谱》,现在广东省饶平县新丰镇杨康乡以信卿公为始祖,涵头寨、弦歌都新寨、浮殿社石井乡、溪口乡、新安、石鼋头、澄海南洋,漳州漳浦等地有这一脉的裔孙们。
新竹县芎林乡刘氏人物
刘承豪,原籍广东大埔,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月卒,享年六十有七。
乾隆十六年,刘承豪率二弟渡海来台,先是考察山川,预筹垦拓事宜,历经三年,再回原籍,携家带眷,卷土重来。乾隆四十年左右,见今芎林一带仍属未垦荒地,乃毅然率等冒险入垦,并与适从红毛港迁来的垦户姜胜智,共同协力,全力开拓九芎林。由于刘承豪与姜胜智乃汉人入垦九芎林之始 ,因而并称为芎林开发始祖。
承豪派下,子孙繁衍,代有贤能,今天刘氏家族仍是芎林乡的望族,刘姓人口仍居芎林各姓之首,刘承豪功不可没。(彭城• 刘氏族谱,广传公派下第六房第一五八代祖谱增修委员会编,民国63年,页92。芎林刘世谦先生提供)
刘朝珍,号子谦,石壁潭人,原籍广东饶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生,道光八年(1728年)卒,享年七十岁。详见:台湾的饶平刘氏。
3.台湾柳营刘氏
据柳营刘氏族谱记载,台湾柳营刘氏从大陆迁台时期在明清之际。来台开基始祖名叫刘茂燕,是刘姓开派始祖刘监(源)明的第153代孙、福建和平派刘氏的第20代孙。
刘茂燕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8年),卒子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刘茂燕原籍漳州府平和县新安里上和社大坤乡,是郑成功手下的一名参军,当年在南京战役中阵亡。后来郑成功渡海来台时,对阵亡将士的孤儿寡妇非常怜恤,曾下令将大批阵亡将士家属同迁台湾。刘茂燕的独子刘球成,就是在这个时候奉命率领他的母亲蔡氏一同随郑成功渡海迁来台湾的。因此,刘球成实为柳营刘氏来台湾的第1世祖。
刘球成迁台后,最初与母亲蔡氏居住在台南南戏院。后移居麻豆打铁巷,到他的儿子刘汉、刘旭时,又定居于查亩营(即今柳营),后裔繁衍发达,成为台湾刘氏中的名门望族,时人称之为柳营刘氏。
柳营刘氏迁台后,到今天已繁衍到刘茂燕的第12代,也即刘监明的第164代孙。其传递世系如下:
刘茂燕--刘球成--刘旭--刘福--刘日纯(刘全)--刘东坡(思銮)--刘价藩--刘焜煌--刘湘潭--刘清井--刘宽仁--刘建廷、刘建良。
其中,第3代刘旭(1682—1758年),曾任宣威将军;第5代刘日纯官任奉政大夫,首创刘氏祭祀公业;第6代刘东坡饱读诗书,但不幸在渡海回大陆参加乡试时遇海难去世;第7代刘价藩的同辈兄弟有刘超群曾考取嘉庆举人;第10代刘清井,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台湾台南医院院长。本世纪柳营刘氏从事医学事业者很多,大都颇有成就,如刘清井的同辈兄弟刘枫桥,也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博士毕业。
柳营刘氏后来又发展到台湾各地,还有人迁居到日本、德国等国家。
4.台湾文山刘氏
据台湾《中国姓氏源流统谱》记载,台湾文山开基始祖刘尧福,为刘姓大始祖刘监明的第156代孙。该支刘氏在台湾已传6代,今天已到第162代。
刘氏来台世系如下:
刘尧福--刘桂--刘维神--刘金屋--刘阿添--刘松吉、刘松庆。
5.台湾嘉义刘氏
嘉义刘氏形成于明末清初,来自福建,以刘茂燕、刘球成父子为入台开基始祖。
据台湾嘉义《刘氏族谱》记载,嘉义刘氏开基始祖刘茂燕,福建大埤乡(今福建省云霄县下河乡大埤村)人,是郑成功手下的一员将领。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刘茂燕随郑成功北伐围攻南京,在战斗中阵亡。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抚恤阵亡将士,派人到刘茂燕家乡,将刘茂燕夫人蔡氏和儿子刘球成接入台湾。刘球成母子起初居住在东宁、后迁查亩营,后定居该地,建立家业。刘球成有3个儿子,分为查亩营刘氏三大房,后裔极为兴旺发达,传到今天已发展到一万多人。
6.高雄仁武刘氏
据仁武刘氏族谱记载,台湾高雄仁武村刘氏的入台时间是明末清初,开基始祖刘成。
刘成原籍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二十四都,这支家族的世传郡望是“彭城郡”,至今仍自称为彭城刘氏。渡海来台的原因大约是随郑成功的部队抗清入台。
刘氏家族以种稻起家,后来家业兴旺,富甲一方,成为台湾高雄县仁武村的名门望族。随着家族的发展壮大,仁武刘氏有一支族人还播迁至台南县的永康,而且在那里同样基业雄厚,堪称望族。据记载,这支刘氏家族到今天已经繁衍为数千户人家,族人踪迹遍及台湾全省各地,但仍以仁武和永康两地为大本营,族人世代聚族而居。
仁武刘氏修撰有自己的族谱,并在仁武村仁春巷建立了刘氏宗族祖庙--长春祠。这是一座规模宏伟的有江苏风格的传统建筑,有三正房,三落院,左四右五九间侧房,称为“三房九龙”。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日,刘氏家族都要在"长春祠"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和宗族联欢活动。
7.台湾枋寮瑞阁刘氏
瑞阁刘氏形成于清中期,来自广东潮州,渡台时期是在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刘延转入台开基始祖,以刘源明为受姓第1世大始祖。
据今人台湾刘天桢先生所编《瑞阁刘氏家乘》记载,瑞阁刘氏属于中山刘氏大宗中的客家刘氏一派。开基始祖刘延转,原籍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扬康乡,是开姓大始祖刘源明的第158代孙、客家刘氏入粤大始祖刘开七的第22代孙、广东潮州扬康始祖的第12代孙。
据族谱记载,当年客家人入粤大始祖刘开七生子刘广传,刘广传生十四子,其中第四子刘巨渊因乱世从福建宁化县迁到福建上杭县苦竹村。刘巨渊生八子:刘滤、刘沄、刘清、刘瀣,刘澄、刘洤、刘沧、刘深。刘清居广东大埔,他的儿子刘祥富,居广东大埔松柏坑,又生八子,分居江南各省。刘祥富生子刘承信。刘承信的第3个儿子刘四十九郎,原居海阳新安寨,后移居石井,生一子名叫刘建阳。刘建阳官至颍州通判,又从石井移居广东潮安溪口,成为溪口刘氏的开基始祖。刘建阳的曾孙刘信卿,又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溪口迁到饶平扬康乡,后裔形成扬康刘氏。刘信卿的第12代孙就是入台始祖刘延转。
清朝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入台开基始祖刘延转(字学悟)兄弟3人随母詹氏自潮州扬康乡渡海迁台湾,落籍台湾省淡水厅盐水港(今台湾新竹香山)。登陆台湾后,刘氏兄弟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开垦荒地。此后,大约在公元1790年,刘延转又举家迁入新埔枋寮,后裔世代居于此,形成台湾刘氏的一个重要支派--新埔枋寮刘氏,又称瑞阁刘氏。
枋寮刘氏到今日,已传到入台开基始祖刘廷转的第20代,人口发展到三千余人。刘氏族人主要集中在新埔,广泛分布在全台湾各地,从事农、工、商、学、政各种行业。
8.高雄县湖内乡刘氏
据《二正公系刘氏族谱》可知刘伊仲为渡台第六代,其渡台始祖刘二正,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十九都积善里白昆堡充龙社,刘二正于公元一六六四年(万历十八年,康熙三年)偕妻林氏自福建海氛迁台,择居凤山文贤里眉池部边庄(今高雄县湖内乡文贤村),渡台第二代长子刘灿守祖居于湖内乡文贤村,次子刘荫迁梓官乡赤坎茄苳坑,三子刘爱迁于湖内乡刘家村。刘伊仲曾受钦赐副榜并中副贡,是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其后代现分居于高雄县、市,第十代子孙刘日升(曾任高雄县议会首届参议员、第二届县议员)任刘氏宗亲会主任委员,团结刘氏族人寻根、祭祖、编族谱等,为地方树立良好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