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面对频繁的台风暴雨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提出的“六个扎实推进”的要求,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200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0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4%,创1998年以来增幅新高。这是继2004年跃过5000亿元大关,2005年跨过6000亿元大关后第三次跃过千亿元关口。人均GDP达到21152元,比上年增长12.7%。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73.41亿元,增长3%。粮食生产继续调减,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3.2%,粮食产量减少1.9%。水果、茶叶、食用菌、蔬菜产量保持持续增长。林业生产增势良好,植树造林面积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非公造林占人工造林比重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毛竹产量大幅增长,达15.7%,商品材增长5.0%。畜牧水产稳步发展,肉蛋奶总产量增长1.8%,其中肉类产量增长2.9%;水产品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省150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3.9%,带动农户198.94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达5.51亿元,增长17.3%。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745.58亿元,增长20.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大主导产业拉动工业快速增长,实现产值增长2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营工业活力增强,三资企业完成产值增长21.4%,高于上年1.2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长30.1%,高于上年2.9个百分点。企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全省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620家,比上年增加358家,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点调控行业生产得到有效控制,对全省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产销衔接好,产销率为96.9%,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在能源、原材料资源短缺、工业品价格“高进低出”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工业利润仍比上年增长15.7%。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2006年,我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2.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省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23689万吨,增长20.8%;集装箱吞吐量588万标箱,增长19.4%。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32.1%和65.7%;商品房空置面积267.17万平方米,下降30.9%,其中住宅空置面积下降48%。其他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7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5.08亿元,增长38%,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8%。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城镇民间投资1124.41亿元,增长49.6%,增幅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9.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工业完成投资959.21亿元,增长29.6%。其中制造业投资663.13亿元,增长35.2%。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投资增长幅度在35%以上。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完成投资967.52亿元,增长45.8%,增幅比上年高14.7个百分点。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53公里,累计通车里程1229公里。房地产投资持续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787.36亿元,增长45.7%,比上年提高32.6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平稳发展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26.63亿美元,其中出口412.65亿美元,进口213.98亿美元,分别增长15.2%、18.4%和9.3%。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省民营(集体、私营)企业出口107.27亿美元,增长41.9%,占全省出口增量的49.3%,拉动全省出口增长9.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增速较快,出口丹麦、俄罗斯、韩国、巴西、阿根廷、南非、埃及等新兴市场增长40%以上。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8.2%,加工贸易出口增长9.5%。闽台经贸联系日趋密切,双边贸易额达56.07亿美元,增长15.0%,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8.9%。
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62家。按历史可比口径,实际到资71.85亿美元,增长15.3%。按验资口径,实际到资32.2亿美元,增长23.5%。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外资项目平均规模由上年的299.66万美元提高到362.12万美元。化工、电子、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引资规模继续扩大,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增长42.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9个百分点。投资我省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是香港、维尔京群岛、台湾、东南亚和美国,合计占全省的82.4%。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4.23亿元,增长15.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743.20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63.2%提高到64.5%。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102个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比上年增长17.5%。
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迅速,全省共有177家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店),比上年增加40家,实现零售额增长79.6%。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石油及石油制品类商品持续旺销,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2.4%和46.7%,这两类商品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个百分点。此外,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等商品日益成为市场销售的亮点,零售额增长在28%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0.8%,涨幅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升降各半: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和居住类价格呈上涨态势,而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呈下降态势。鲜瓜果、食糖、鲜菜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22.1%、28.5%、4.5%和4.4%;受水电燃料价格上调影响,居住类价格上涨5.5%,居各类涨幅之首。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价格涨幅在13%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略升0.9%,其中农用机油、农用种子和农用薄膜上涨较多,涨幅在3.3%至9.5%之间,而化肥价格下降0.7%。
财政金融运行良好
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86亿元,增长2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0亿元,达到541.03亿元,增长25.1%。主体税种增势良好,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长幅度在20%以上,契税增长20.9%。全省财政支出722.15亿元,增长21.8%。保障重点支出力度较大,农业、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增长幅度保持在14%至30%之间,基本建设类支出增长10%。
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260.17亿元,增长21%,人民币存款增长21.9%,其中储蓄存款增长14.7%。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784.02亿元,增长25.3%,人民币贷款增长27.2%,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个人消费和个人生产领域,农业、工业和商业领域;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明显。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扣除物价实际增长10.4%,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35元,比上年增加382.99元,增长扣除物价实际增长8.3%,提高2.5个百分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良好,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全省城乡96.2万人享受低保。
总的看,我省发展的有利因素仍然多于不利因素,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效应持续显现。同时我省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发展活力逐步增强,非公经济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经济将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势头。
摘自《福建日报》——省统计局局长龚守栋解读2006年福建经济运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