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春秋 > 隋唐五代
陈政 陈元光
2015-10-24 00:00:00 来源: 作者:

   陈政,字一民,号素轩,河东人,迁居光州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生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青年时随父陈犊(字克耕)从唐太宗打天下,攻克山西临汾等郡县,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陈政之子。唐显庆二年(657年)出生,从小聪明过人,通儒术,尤精兵法。
  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土著叛乱,唐高宗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命其率府兵3600名、战将123员入闽征讨,到闽、粤交界的地方驻防屯垦。陈政率府兵来到柳营江(今龙海九龙江)畔,打败当地土著居民武装,曾乘胜进军至梁山盘陀岭下。在土著武装大规模反击下,唐军寡不敌众,退回九龙山(今龙海市九龙岭)据守,并向朝廷请发援兵。
  咸亨元年(670年),唐高宗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校58姓入闽增援。陈元光及其祖母魏箴随军同来。陈敏、陈敷在浙江江山途次病故,队伍由魏氏率领入闽。陈政军得到增援后,便到柳营江上游“结筏连渡”,从小道进攻,擒杀蓝、雷两位土著首领,平了36个山寨。又把队伍带到梁山外之云霄镇,在火田村建宅驻扎,从事耕垦。陈政曾经指云霄江水对父老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云霄江遂名“漳江”,而后来“漳州郡”、“漳浦县”的命名,亦皆本此。
  陈政镇守闽南共9年,仪凤二年(677年)病故,谥忠肃。由其21岁子陈元光世袭左郎将军职,代父统率兵众。同年,广东碙州陈谦连结土著苗自成、雷万兴等攻陷潮阳县城,闽、粤震动,当地守将不能制。陈元光提兵深入敌垒,“俘馘万计,岭表悉平”。永隆二年(681年),在盘陀岭下,又打败土著的主力军,迫其降附,遂移镇漳浦,渐开西北诸山洞,拓地千里。永淳二年(683年),朝廷授陈元光为岭南行军总管,进阶正议大夫。
  陈元光对待土著居民,刚柔并用,恩威兼施,划地建立“唐化里”,专门收容归附的土著居民,还在经济上给予优待,如免其赋税徭役,帮助解决种子、农具的困难等,使百姓安居乐业。
  与此同时,陈政、陈元光领导府兵及其眷属“辟草莽,斩荆棘,建宅第”,进行生产建设。把故绥安、兰水的无主荒地,按人丁分配到户,让其开垦。为解决农田灌溉,陈元光亲率府兵在漳江上游截江筑陂,名曰“军陂”(全长120米,底宽、陂高各4米)。并沿山开渠,一直延伸到火田村的七埔洋,受益农田面积达1000余亩。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晒盐、制茶、造纸、纺织等手工业也相继出现。闽南地区荒芜落后的面貌迅速发生变化。
  经过陈元光近10年的努力,闽南地区政治、经济状况有了显著变化,但土著的反抗并未止息,“元凶既诛,余凶复起”。陈元光认识到光靠武力镇压不是办法,“倘欲生全,几致刑措,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因此向朝廷请求“置州县,以控岭表”。垂拱二年(686年),朝廷采纳陈元光建议,于十二月增置漳州郡,治所设在陈元光屯兵的梁山下、漳水南(即原绥安县故址)。下辖漳浦、怀恩2县,并以陈元光为州刺史,还授之“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的权力。与此同时,朝廷晋升陈元光为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上轻车都尉兼朝散大夫。
  从此,陈元光选贤任能,加强州政建设。任丁儒为别驾,许天正为本州司马,以李伯瑶领本州牧事参军,以卢如金、涂本顺、戴沙孙、涂光彦分别任司仓、司田、司户、司法四参军事。这些人都能忠于职守,积极协助陈元光施展宏图,在开发漳州中做出贡献。
  陈元光很重视教育,在漳州首创乡学,建立“松州书院”,招收40人入学,还在州衙设一“文学”官员,负责管理教育工作。随着学校的兴建,漳州地区能文善诗者逐年增多,社会风尚迅速改善,“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
  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土著首领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又在潮州聚众起事,并率众潜抵岳山。陈元光仓促率轻骑抵御,被土著首领蓝奉高刀伤致死。
  陈元光从14岁入闽,到55岁去世,任漳州刺史26年,在开发建设漳州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其统治的后期,漳州地区“北抵泉、建,南逾潮、广,东接岛屿,西抵虔、抚,方数千里”,不但“无烽火之警,号称乐土”;而且改变了“荒榛如是,几疑非人所居”的荒凉面貌,出现了“花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繁荣景象。陈元光死后,唐睿宗诏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赐谥忠毅、文忠。百姓画像祀之,尊其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儿子陈珦、孙子陈沣、曾孙陈谟,都曾出任漳州刺史,在开发、治理漳州中,都立有功绩。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