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州辛亥革命遗址今何在?
2014-03-18 14:57:02 来源: 作者:

 

  辛亥革命是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革命。福州仁人志士跟随孙中山先生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建立民国。福州为纪念辛亥革命保存了大多数的遗址,这些遗址今何在?辛亥革命纪念日来临之际,笔者对遗址逐一采访、拍照,让读者重温百年前辛亥革命的光辉历程或进行瞻仰参观。


    辛亥革命福州前敌指挥部旧址(福州于山大士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福建革命党人筹划起义,将革命军司令部设在花巷,前敌总指挥部设在福州于山大士殿。11月8日5时战斗打响,清军闽浙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吞金自杀。9日,清兵挣扎反扑,革命军予以迎头痛击,俘虏清福州将军朴寿,残余清兵投降。10日晨,朴寿企图逃跑,被押到于山丹井旁处决。至此福州光复,成为全国17个最先光复的城市之一。
    辛亥革命福州前敌指挥部旧址——福州于山大士殿,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于山山顶,原名观音阁。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是清康熙年间福州城百官祈天降福之所。有乾隆御题的“大士出山图”碑刻。乾隆二年(1737年)秋更名大士殿。全殿坐北朝南,共三进。东边是护国寺,西边是真龙庵。
    1991年,于山大士殿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革命纪念馆已从林觉民故居搬迁到此,展览设在真龙庵内。展出文物有100多件。


福州尚友堂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福州革命党人筹划起义,把花巷尚友堂作为革命军总司令部。革命志士、基督教徒黄乃裳在此门口举出“十八星旗”,打响光复福州第一枪。该遗址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巷尚友堂坐落在八一七北路花巷七号。它是福州市最主要教堂之一,也是省、市基督教会的重要活动中心。1938年改建为花岗石墙体的礼拜堂。堂内有花厅、鱼池。原有左、中、右三进,中间的三进就是现在的教堂。尚友堂办有进德学校,后改为进德女中,并办立幼儿园,抗日战争停止办学。1949年8月起,中国基督教会与外国教会断绝关系。1979年10月,尚友堂恢复基督教正常宗教活动。先后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和同道3000人次,形成福建省基督教界与国内外人士友好交往的中心。现名基督教花巷堂。


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少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崇尚自由平等。留学日本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参加辛亥广州起义,战前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起义枪声打响,林觉民等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不见总督,便转攻督练公所,战斗中,林觉民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陈词,宣传革命道理,从容就义。是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谢冰心的故居)位于福州杨桥路86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风火墙。厅堂设供案、供桌,两侧设茶几、座椅。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天井边有一尊林觉民半身塑像。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厅堂两边的厢房辟为陈列展室。第一展室展现广州辛亥革命背景,第二展室展现林觉民生平介绍。
    故居的后花园置石桌、石凳和林觉民与妻子的塑像:林觉民正坐在石桌前看书,妻子立于林觉民身后,替他披衣,展示夫妻恩爱之情,重现“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感人情景。林觉民夫妇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窄长的小天井,小天井边种植有腊梅。卧房折向东有一室,摆放林觉民写在白色正方形手帕上的《与妻书》(复制品)。


桥南公益社
    福州人对辛亥革命作过重大贡献,1912年4月,孙中山特地到福州看望福州人民和革命党人及其亲属。孙中山福州行程是:1912年4月17日晚8时在上海登上“泰顺”号轮船,18日凌晨三时半开船,20日晨抵闽江口。11时到马尾。
    11时许,“泰顺”号停靠马尾码头,福建都督孙道仁等官员以及船政局员工与群众先期云集在马江罗星塔热烈欢迎孙中山。孙中山向船外群众招手致意,在船上接见了各级官员。他乘坐的船未停留直接驶至仓山海关埕码头,随行人员40多人皆由此登岸,受到福州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孙中山先到仓前山梅坞“桥南公益社”——福建同盟会机关所在地,看望同盟会福建支部的同志,并做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特别关怀黄花岗烈士在闽遗属,详细询问有关情况,向烈士家属深表慰问,并为“桥南公益社”书写“独立厅”三个大字。


福州蒙学堂
    在文儒坊陈承裘故居对面,有一座二进木屋架的老房子——卢氏祠堂。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近代报界先驱、教育家林白水回到福州老家,立志创办新型革命学校——福州蒙学堂。这是全省最早的新式学堂。他与表兄黄翼云、表弟黄展云,革命志士方声涛、郑权、李心庄共同创办。中学一班,招收20岁左右的青年;小学二班,招收15岁左右的少年。既学汉学,又兼西学,还专设时务课,讲解国家形势和救国途径。学堂成立“励志社”,吸引有革命意志的学生参加。社员歃血盟誓“推翻满清,恢复汉室”。学堂注重体育和军训,以培养具有军人体魄的学子。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觉民、陈与燊、方声洞、陈更新、陈可均和生还义士严骥等,都是从这个学堂毕业的。
    福州蒙学堂设在卢氏祠堂里,祠堂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提供在福州的永定籍卢氏生意人居住,后改为试馆,招待全省各地来福州赶考的卢氏举人。祠堂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67平方米。现在只剩第二进的木屋。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吉庇巷谢家祠
    清末,林觉民曾在谢家祠创办阅报社,组织进步人士学习《苏报》、《警示钟》、《天书》等报刊,宣传革命,推翻清廷。1919年5月,福州大专院校学生,为支持北京“五四”运动,在谢家祠成立了“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罢课和示威游行。谢家祠先是宣传革命,推翻清廷的所在地,后来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指挥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祠始建于明代,是龙岩适中谢氏所建,用于家族子弟读书住宿之所,位于福州吉庇路60号,坐北朝南。谢家祠原有四进,现存三进,后门可通宫巷。前为花岗岩石框大板门,后为青石打制的石门框。入门为天井,三面回廊,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左右厢房。第二进东西两侧建有披榭,挖一水井。第三进为倒座三间排,东侧一通道入第四进花厅。现在修复中。


福州孙中山纪念堂
    1912年4月20日下午,孙中山一行进城,到南门孔庙隔壁明伦堂,出席福建国民协会和各界代表的欢迎会,发表了演说。在休息室,孙中山接见黄花岗烈士陈更新夫人王碧,获知她家境困难,当即惠赠银元500元,加以抚恤。
    随后,孙中山在福州军政人员陪同下,从南大街北上鼓楼,转入贡院埕大街,沿途群众夹道欢迎。孙中山一行到达贡院“至公堂”,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赞扬黄花岗有19位闽籍烈士,这是福建的光荣,希望福建人民继续革命,完成烈士未竟事业。会后,孙中山视察福建都督府和政务院,与大家合影留念。
    福建人民为了纪念孙中山来闽,将贡院前大街改名为“中山路”,贡院改为孙中山纪念堂。孙中山纪念堂前身为明清贡院,清道光七年(1827年)重建称”至公堂”,民国时为福建省咨议局。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纪念堂外面耸立一尊孙中山身着西装、手拿手杖的立像,另一尊孙中山半身像,放置大堂内。大堂两厢展出《孙中山与福建民主革命》史迹。共有三大展厅、十个展室二百多幅资料照片、手迹实物、文献书稿和雕塑。展现了民主革命先驱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林森故居
    林森(1868年~1943),福建闽侯县尚干乡凤港镇人。1902年到上海海关供职。发起成立旅沪福建学生会,任会长。后率领会员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开始追随孙中山的反清斗争。1911年任辛亥革命九江起义领导人;1912年1月任临时参议院议长;1913年4月被选举为参议院全院委员长;1919年1月,发起筹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功坊;1921年1月当选非常国会议长;1922年9月任福建省省长;1924年1日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海外部长;1925年3月起任孙中山南京紫金山陵墓总监工;1931年3月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故居在福州仓山对湖程浦头七星巷2号,占地380平方米,是座中西合璧的三层洋楼。大门有两米多宽,边上是西洋式石柱,房子内全是木质地板。厅堂墙壁右下方有壁炉,两侧是厢房。在二层和三层中间有透亮的窗户,装着铁栅栏。林森为官清廉,没有钱盖房子,此故居是20世纪20年代福建省建设厅替林森筹建的。林森长期在外,偶尔回福州时小住。林森早年丧妻,伉俪情深,誓不再娶,没有子女。


方声洞故居
    方声洞(1886~1911),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极好,他为人坦率、诚挚。青年时怀有挽救民族危亡、献身革命事业、倾覆满清政府的志向。1911年广州起义,方声洞等在黄兴率领下,奋勇当先,冲进总督府。不见总督,便转攻督练公所,在双门底孤身被围,仍挥弹突击,杀哨弁兵勇20余人。激战中中弹,血流遍体,弹尽力竭而牺牲,时年25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声洞故居位于福州市北大路内九彩。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北朝南,原两座相连,数进大院落。抗日战争期间,方家外迁,房屋无人看管,原有的花厅、卧室、书房等被拆除改建。现存首进门头房,为单层木构建筑,六扇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内设插屏门,天井左右披榭。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惜,有些福州辛亥革命遗址,由于各种原因已荡然无存,如南公园忠烈祠、明伦堂、宇园(程拱辰故居)等。


广东会馆
    孙中山是广东人,福州广东会馆成为先生的最佳下榻之处。1912年4月20日午后,孙中山离开“桥南公益社”,前往附近的广东会馆,受到旅闽广东同乡会的热情款待并共进午餐,孙中山书赠“戮力同心”四字匾额。广东会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会馆大门外两侧的石栏杆各插一面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国旗”,会场喜气洋洋,孙中山在会馆广场上与100多人合影留念。
    广东会馆位于福州六一南路52号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进入大门的左侧。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当时广东人有不少在仓山的泛船浦一带开设茶行货栈,因生意兴隆,就在附近建筑了同乡会馆。广东会馆原有数十间房,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还有一戏台,是闽江畔一处高雅的近代建筑群。现在二进剩下一间大厅。


马尾船政局
    1921年4月21日午后,孙中山莅临马尾参观马尾船政局。在船政局副局长沈希南引导下,孙中山一行及从省城来的官员由铁水坪登岸,参观了船槽及轮机、锅炉、拉铁、铸铁、铁胁各厂,孙中山赞誉马尾船政局“足为海军根基”。后至工程处小憩,并接见船政局人员。至夜,主客尽欢,齐送孙中山一行登上“泰顺”轮,候潮,22日清晨启轮赴粤。
    马尾船政局及前后学堂由左宗棠创办,数月后左宗棠奉调西北,由船政大臣沈葆桢主持。船政局先后开办了前后学堂,前学堂学制造,后学堂学驾驶、管轮,培养造就了我国第一代近代海军军官。
    马尾船政局有船政衙门,船政下设拉铁厂、水缸铸铜厂、轮机厂、铸铁厂、钟表厂、打铁厂、锯厂、造船厂、耐火砖厂等。
    马尾船厂为纪念马尾船政局建立140周年,修缮展出船政轮机厂、绘事院、法式钟楼、官厅池,还建立了船政造船历史陈列馆。

 

(出处:福州晚报 2011年10月11日)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