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坊巷起风雷————探访福州辛亥革命史迹
2014-03-18 14:56:59 来源: 作者:

 

   辛亥革命风云激荡。在这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福州作为辛亥革命的重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位英烈长眠黄花岗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上第一个名字即是福州烈士方声洞,在这块碑上,一共镌刻着19位福州英烈的名字。福州的民主革命先驱们,或在全国各地创建同盟会,创办各种报纸,宣传民主共和政体;或率舰起义,组织援皖、援鄂战斗;或在上海、南京、镇江、九江等光复中砥柱中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中许多出自福州的坊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其中仅从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就有7位。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走进福州的坊巷,仿佛仍然能够听见百年前那滚动的雷声。

  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城市的文脉所在,自唐宋以来就是福州士绅的聚居地。清末民初,英才辈出。在三坊七巷郎官巷,从巷口踏着青石板巷道,走不到50米就是严复故居。作为清末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所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名著《天演论》,在暮气沉沉的中国,如电闪雷鸣,振聋发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警醒了一代中国人,一时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距离郎官巷不远处的文儒坊,有一座刚刚修复一新的清代建筑,原来是卢氏祠堂。1902年(一说“1899年”),中国新闻界的先驱林白水与他的表兄弟黄展云、黄翼云在这里创办了福建第一所具有革命色彩的新式学堂——“福州蒙学堂”。“蒙学堂”学生既学汉学,又兼西学,还专门设置时务课,讲解国家形势和救国途径。几位老师都是当时思想进步、要求革命的青年人,后来他们都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在“蒙学堂”,师生们秘密组织“励志社”、“十汉团”,鼓吹革命,宣传反清救国思想。当年参与广州起义的陈与燊、陈更新、严骥、林觉民、林尹民、林文、方声洞、陈可钧、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州十杰”(严骥伤重生还除外)均是“蒙学堂”的学生。

  28个社团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福州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各种宣传新思想的学堂遍布坊巷;城里城外,28个反清社团秘密从事着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在为辛亥革命做大量思想准备的同时,也为武装起义储备了许多有生力量。

  穿行在三坊七巷幽深宁静的巷道中,不时会遇到许多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史迹:吉庇巷的谢家祠,辛亥烈士林觉民曾在这里创办阅报社,组织进步人士学习《苏报》、《警世钟》等书刊,讲解时势,宣传革命思想;衣锦坊,同盟会员陈梅犀曾邀集同志创办观我学堂,组织爱国社,提倡开通民智,革新社会,成为福州革命党人经常聚会的场所……

  “八闽父老犹能道:三字亲题‘独立厅’。”这首《纪念孙中山先生莅闽》诗中八闽父老所说的“独立厅”,即指1912年孙中山先生莅临福州时亲自为其题写匾额“独立厅”的福州桥南公益社——福州辛亥革命的大本营。

  桥南公益社位于福州烟台山梅坞,1906年,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在福州成立,总部即设在桥南公益社内。它对外以办理地方公益为名,实则秘密从事反清救国的革命活动。桥南公益社还设立体育会,组织英华、福音、培元等书院的青年学生,参加军事操练。1911年11月9日,在福州光复之役中,桥南公益社会员和青年学生组成的洋枪队和炸弹队,成为反清的生力军。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先生来闽时,专门来到这里看望慰问黄花岗起义生还义士、烈士遗属,以及参加福州光复战役的人员。鉴于桥南公益社在福州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孙中山亲笔为它题写了“独立厅”三个大字,字大如斗,同人将其裱为匾额,悬挂在社内,以彰殊荣。

 

(出处: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9日)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