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集锦 > 红色记忆
“8·23”炮战 福建“小三线”建设
2014-03-18 14:50:51 来源: 作者:

 

 “8·23”炮战

 

   为了打击台湾国民党军对大陆进行的骚扰和破坏活动,同时,配合中东地区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斗争,1958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对金门实施地面炮火打击。8月23日,福建前线数百门大炮从东、西、北三面向大小金门、大担和二担等岛屿猛烈轰击。炮击持续两个多小时,我军发射炮弹2.39万发,击毙国民党金门防卫部中将副司令以下官兵600余人,捣毁了金门通信联络系统和部分火炮阵地。

 

   此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制定灵活的斗争策略,采取打打停停的方式炮击金门,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做到“打而不登,封而不死”。10月6日,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在没有美国护航的条件下,暂时停止炮击金门。10月25日,发表《再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逢双日不打金门的机场、码头,以利金门诸岛得到充分供应;逢单日也不一定打炮,但是台湾方面的船只、飞机不要来,以免受到可能的损失。此后炮击的方式日趋缓和,由双日不打发展到节日也不打,从1959年初起,炮弹一般都打到海边的无人地带。

 

  福建“小三线”建设

   1964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中央日益关注战争因素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并将“三线”(按国家地理区域划分,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建设提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根据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精神,福建省委成立了“小三线”建设指挥部,全权负责动员、组织、实施“小三线”建设方案,统一指挥勘察、设计、施工、人力、资金、物资和设备的调整。同时,启动了军工建设和“小三线”地区的公路、邮电通信、物资储备、仓库建设、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陆续迁移一批对支援战争必需的骨干企业到闽西北地区。大规模“小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最大的一次经济布局的大调整,对山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