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1896-1972),龙岩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他是党内公认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专家,被誉为“中国农村变革的先驱和开拓者”。他提出的土地“包产到户”思想,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声。
“凡涉及到广大群众的事情,不要个人自作聪明,不要主观主义、命令主义。要同群众商量,走群众路线。”这是邓子恢常说的一句话。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10年间,他走遍了祖国大部分省、区,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非常重视群众的创造精神,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大发展,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建立的。邓子恢主张不要贪多求快,否则,会导致生产下降。1955年8月,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指导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工作被停止,邓子恢被迫做检讨。
身处困境的邓子恢仍一片赤诚地关注农民问题。1958年,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邓子恢焦虑万分。1961年4月,邓子恢到龙岩调查,亲眼看到了大跃进、瞎指挥和浮夸风给家乡农民带来的灾难,写成了《闽西农村调查报告》,提出公社食堂应全部停办、应允许社员开荒、粮食包产利多害少等许多大胆意见。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个报告,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批转全国,并加按语说:“邓子恢同志这个报告很好。认真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修改《农村工作六十条》草案时,邓子恢的意见被全部采纳。
1962年前后,出现了广西龙胜“包产到户”、安徽“责任田”和湖南“田间管理包产到户责任制”等做法,邓子恢认为“包产到户”是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是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好办法,把情况向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还四处做报告大力推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包产到户”毕竟是一个有争议的新问题,有人劝他:中央对此还有不同意见,最好等中央态度明确后再说。邓子恢说:“不能等,应当向中央明确地提出意见。”“有些人就是怕丢乌纱帽,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果然,1962年8月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指出邓子恢是在“支持农民闹单干”。9月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邓子恢的观点被再度上升到阶级斗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高度,进一步受到了批判。1962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被撤销。1964年12月,邓子恢被免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改任国家计委副主任。
多次遭到错误批判的邓子恢,始终不改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立场。他多次说:“中国农民是现实主义者,有了利益就有积极性,没有利益就没有积极性。中国总有一天要实行包产到户的。”
(注:邓子恢校友于1913-1917年在我校前身省立第九中学就读)
(出处:《福建日报》2009年7月31日第04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