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福州古厝(中英双语版)》:千年闽韵 双语传薪
2025-08-20 16:34:52 来源:《福建日报》2025年08月19日 作者:孔晓静

在浩瀚的中国文化遗产长河中,福州古厝以其独特的建筑美学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2024年,福建师范大学林明金教授主编的《福州古厝(中英双语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对这座“东方威尼斯”的千年文脉进行了系统梳理,还以跨语言、跨文化的叙事方式,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福州古厝(中英双语版)》由上、中、下篇构成。上篇《溯源:历史与现在》以时间为轴,勾勒出福州古厝从秦汉冶城到现代都市的演变轨迹。汉代冶城的考古发现、唐代马球场遗址的再现、明清三坊七巷的鼎盛格局,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城市文明脉络。尤为重要的是,书中并未将古厝视为静态的标本,而是将其置于“动态的历史现场”:如闽安巡检司衙门从唐代军事要塞到近代海防指挥部的功能转型,西禅寺从禅宗祖庭到东南亚佛教传播枢纽的角色嬗变,均展现出古厝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命力。中篇《艺术:风格与特色》则聚焦古厝的建筑美学。从“三山两塔”的城市天际线到马鞍墙的波浪形山墙,从沈葆桢故居的楠木雕花到九头马民居的灰塑彩绘,作者以“庖丁解牛”般的细致,剖析了福州古厝在木构架、空间布局、装饰艺术上的地域特性。例如,书中提到三坊七巷的“四水归堂”式天井,既是应对亚热带气候的智慧设计,亦暗含“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伦理观念,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交织,正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下篇《漫游:沉浸与品味》以沉浸式视角带读者走进古厝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屏山欧冶池的冶铁传说,还是上下杭商帮文化的市井气息,均以“微历史”的笔触激活了古厝的空间记忆。三坊七巷的叙述堪称“活态文化” 的典范,作者并不止步于介绍衣锦坊、文儒坊的建筑形制,而是将笔墨投向 “人”与“厝”的互动: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提及的“窗外疏梅筛月影”,如今仍可在杨桥巷17号的院落中找到对应;冰心笔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的细节,在郎官巷严复故居的天井中依然可见。这种“见物见人见精神”的叙事策略,使冰冷的历史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文化体验。

《福州古厝(中英双语版)》的诞生,标志着文化遗产传播范式的革新。全书采用中英对照编排,既保留了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跨文化传播的可读性。在翻译策略上,编者采取了“功能对等”与“文化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如“马鞍墙”译为“Saddle Wall”而非音译,既保留了形象特征,又便于英语读者联想;“三坊七巷”译为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既保留字面意思,又通过注释说明“里坊制度活化石”的内涵,点明其作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地位,凸显文化独特性。这种双语实践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文化遗产传播的“单向输出”模式。例如,书中对“镇海楼”历史功能的描述——明代作为海防瞭望塔、清代作为风水象征、当代作为城市文化地标——通过双语文本的并置,既展现了不同时代对古厝价值的重构,也暗示了文化遗产在当代语境下的再生可能。双语版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话语权的共建。

《福州古厝(中英双语版)》不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研究著作。书中对马尾船政遗址的书写,将福州置于近代中西文明碰撞的历史坐标中:左宗棠创办船政学堂的改革魄力、日意格引进西方技术的跨文化协作、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思想启蒙,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缩影。这种“在地性”与“全球性”的对话,使福州古厝超越了地域范畴,成为观察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微观窗口。

在文旅融合的语境下,《福州古厝(中英双语版)》的出版更具现实意义。书中对“海丝”遗迹(如罗星塔、迥龙桥)的考证,为“海上福州”国际旅游品牌提供了历史支撑;对“三坊七巷”名人故居的深度解析,则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了学术依据。古厝的保护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在时空对话中寻找新的可能性。这种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活态遗产”理念不谋而合。

《福州古厝(中英双语版)》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系统梳理了一座城市的建筑遗产,更在于它构建了文化传播的“双向通道”:既让中国读者以国际视野重新审视本土文化,又让海外读者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当开元寺的铁佛通过英文页面被更多人知晓,当三坊七巷的AR模型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这部著作已然超越了书籍的物理形态,成为文明对话的使者。正如林徽因的诗句,“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福州古厝,正是这样承载着爱与希望的文明载体。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闽ICP备20005811号-2)

福建省党史方志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
福建省党史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