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耐心、使巧劲 松溪传承非遗有门道
来源:《福建日报》2025年04月02日 | 作者:王玥明 | 时间:2025年04月03

“刀要平平往前推,别往下扎……”3月31日,在南平市松溪县河东乡大布村版画创新基地,松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教师程丽根正在指导学生雕琢上节课打好稿的母版。自2018年该校开设版画第二课堂以来,该校版画社团每周都会组织学生到此活动。

松溪版画制作技艺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溪县蝉联5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版画)”。在不少非遗项目正为传承问题发愁之时,松溪却有一支有热爱、有活力、有创造力的版画传承队伍——全县现有中小学学生版画爱好者3000余人,成人版画作者1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美协会员2人、福建省美协会员22人。当地中小学生的版画作品多次斩获省级赛事头奖。

为何一个小县城能突破非遗传承中受众窄、深度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把版画传承做得有声有色?松溪的经验是:用耐心、使巧劲,以普及开道、向深度耕耘、凭“半专业人士”队伍破局。

耐下心来做普及。现在不少人把非遗看作流量密码、赚钱窍门,但不经过长时间的推广普及,没有积攒下足够的社会认知度、美誉度,仅靠一时噱头,难以让市场长期为非遗买单。松溪版画没有急于市场化,而是耐心降门槛、造氛围、扩广度,常年开展“零基础免费体验版画活动”,不定期送课下乡,纸张、颜料免费供应,吸引零基础爱好者与专业创作者一同创作,自由交流,营造浓厚的创作氛围。梅口埠景区还将古民居改建为版画传习所,让游客能在山水环绕间体验版画制作,让版画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持之以恒“住校园”。进校园,是不少非遗寻求传承发展的“打开方式”。相比于静态展览,一两次讲座、体验课等短时间、浅层次的链接,松溪版画与校园的联系是持久而深入的,不仅做到了“版画进校园”,还实现了“版画住校园”。比如,版画校本课程长期、系统、循序渐进。松溪县实验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工具与教学形式,低年级学生用中性笔在吹塑纸板上作画,随着年龄增长,改用刻刀,依次过渡到PVC板、木质底板,借画、描、刻、拓等形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版画。这样的课程设置安排既契合版画创作特点又充分考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其创作体验达到最佳,让其在持续学习中增进对版画的了解、喜爱,养成创作习惯,形成高“用户黏性”。

巧妙运用“半专业人士”力量。非遗传承要扩大广度、推进深度,离不开一支专业队伍。但专业人士不好找,尤其是对山区小县来说,人才本就是一大难题。松溪的巧妙在于,牢牢抓住了“半专业者”这一群体。相较于从零培养非专业者,将半专业者转化为专业者的效率更高。上世纪90年代,松溪工艺美术厂关停,下岗女工、女教师及男性木雕爱好者成为版画创作主力。如今,以美术教师为主的松溪版画主力军,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教育与非遗技艺有机结合。这也为其他非遗的传承推广提供了经验。与其单纯聘请外部的非遗传承人,不如将校园内的老师也培养成非遗项目的“自己人”,形成“培养一个教师,带动一批学生”的长效传承机制。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
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