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纪念古田会议召开95周年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与《人民文学》、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联合策划并组织了“走进红土地 抒写新时代”全国著名作家创作采风活动,旨在通过文学的力量,深入挖掘红色历史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展现红土地上发生的感人故事与不朽传奇。
来自全国的十来位著名作家深入基层,亲身感受红土地的厚重与温暖,用心聆听历史的回响,用情描绘新时代的画卷。经过辛勤创作,多篇饱含深情、笔触细腻的文稿应运而生,由《人民文学》集中刊发在今年第12期。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红土地上那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更展现了新时代下红土地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即日起,福建党史方志网站每天刊发一文,以飨广大读者。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一次美好憧憬。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激发更多人对红色历史的兴趣与敬仰,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16日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等方面的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秋时节的闽西暑气未退,走出车门便与温润的气浪迎面相接,顿时被这份热情拥出了一层薄汗。放眼望去,古田镇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一块玲珑宝石,四季常青如翡如翠。山色清朗,溪流淙淙,圣地风光还是一如既往的空灵毓秀,鼻端氤氲着草木清香与泥土、水流糅合的气息,浓而纯,润而净,提神醒脑沁人心脾。第一次造访是二○一四年,为创作《热血军旗》的电视剧本,我怀揣朝圣般的虔诚到龙岩实地观摩采风。沿着当年毛主席带领红军转战闽西的足迹走访了很多地方,在古田逗留的时间最久,因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划时代意义,《热血军旗》最后一集呈现的剧情便是古田会议始末。这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获得了中国电视剧“飞天”“金鹰”等五项国家级大奖。
十年间隔倏忽一瞬,再晤山水便成了故地重游。光阴斗转,叠加了树木的年轮和人的岁龄,有些东西染了风霜,而有些却愈发蓬勃绚烂。譬如情怀。再访古田,是参加“走进红土地 抒写新时代”纪念古田会议召开九十五周年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全国著名作家创作采风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有幸与中国作协、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人民文学》杂志社、光明日报社等单位和福建省及龙岩市的著名作家们一起工作和生活,短短五日相处,与大咖们面对面交流受益匪浅。
在革命圣地龙岩,要去看一看走一走的地方太多,首站必然是古田会议相关旧址群落,而第一处朝圣地也必须是毛主席纪念园。主席园寄托着新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和感怀,采风团一行敬献了花篮,向伟大领袖致以崇高的敬意。作为主体建筑的毛主席汉白玉雕像每天都在接受来自人民的瞻仰,很多人却不知道建造这座纪念园融入了多少匠心独具的设计理念。九个休息平台,一百五十一级台阶都有特殊的含义与纪念意义,直径纵深和台阶分布分别代表着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节点。一八四○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入口平台直径十八点四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开启民主,第一个平台纵深便设计为一点九米,结合十一级台阶组成;第二个平台纵深也是一点九米,结合二十一级台阶,象征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此类推,后面同样一点九米纵深加三十五级台阶的组合,自然象征的就是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的召开。而最为宏大纵深达到七点一米与八十三级台阶相结合的平台,分别是七一建党节和毛主席享年八十三岁的象征。相同的设计理念在主席雕像上亦有体现,白玉雕像身高七点一米,这是党的生日;加上基座高十点一米,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革命基础之上,也因此,雕像基座按照红军八角帽的形状建造,是八边形设计。园内更有巨幅展壁,凿刻了毛主席在闽西创作的部分经典诗词,毛体书写行云流水,使无数书法和诗词爱好者一再流连称叹。
中国人自古看重传承,执着于问祖寻根,便有郡望、宗祠、家谱、祖训等传统文化流传不绝。古田会议的会址就是一座原名为“廖氏宗祠”的建筑,一弯小溪潺潺环绕,白墙红柱,飞檐翘角,古朴的小院蕴含时光印记,载承历史的厚重。大厅里摆放的老式学生桌凳、黑板,廊柱上张贴的革命标语,马克思和列宁像,以及高悬白墙上的红色旗帜,无一例外都享有岁月赋予的特殊含义,参与和见证了波澜壮阔的中共建军史。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会标亦然,都充满了庄重肃穆之感,并不因陈设简陋而减弱人们对这方院落和曾经工作生活在此的伟人的感佩。右厢房第一间是毛主席当年的临时办公室,房间保存完好,家具只有一桌两凳,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的办公环境里,毛主席纵览全局挥斥方遒,胸怀“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壮志和“风云聚会旧祠堂,看远山千层浪”的宏大气魄,擘画了一幅擎天蓝图。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毛泽东建军思想从这里凝聚,从这里出发,点燃新中国燎原的星火,撼动了黑暗腐朽的旧中国体制,给予党内、军内“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疑问的正确答案和信心。也是在这里,古田会议召开,毛主席《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报告赢得全党、全军认可,此后便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决定了党指挥枪的建军方向。党的事业,红军的未来,国家兴衰成败,一系列事关全中国劳苦大众命运的问题,从古田会议开始有了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这一刻,理想中的新中国已然在毛主席的预言中成为必达的现实,“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怀揣沉甸甸的心绪走出会址,回首瞻望,小院背依的山坡上镌刻着“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大字,鲜红的字体与葳蕤树木形成鲜明对比,远远望去宛如绿叶陪衬下盛放的鲜花,明艳灿烂心生欢喜。同一轮骄阳,同一片蓝天,屋里屋外竟恍惚觉得跨越了两个时空,里面是沉重,外面是轻快,正如新旧交替带来的感怀,眼前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提前扛起了贫弱困苦,把富足安乐留给了后辈子孙。院前植有半亩荷塘,临近白露节气仍有花朵娉婷其间,大约亦是冥冥中的感应,尽己所能地为这方山水增添美好。山水静美,心安人亦安,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就是最好的回报。
同行的龙岩作协文友对古田自然是耳熟能详,为我此时来这里颇感遗憾,二三月来可赏樱花粉雾,四五月能见百亩油菜花海,六七月则有荷叶田田,九月显然错过了花开的景致。而我却并不觉得,相对于河西走廊的寒凉初生花木渐凋,遍体温润葱茏四顾已是赏心悦目。更何况,赏花又何须专程赶来古田?大江南北无处不美各具风姿,只要你想随时都能观赏一场场花开荼蘼,却未必处处都有革命圣地的沉淀,来古田不论季节、无关风致,值得守候的也并非花开花落、去留随意,精神上的洗礼和信仰的坚固才是来过、见过、听过、感受过之后最终纳入思想刻骨铭心的流传。
古田会议纪念馆陈列和展出十分全面,三百六十五天免费对外开放,清晰鲜明地介绍我党建军史,观之一目了然心生崇敬。包括连城县“松毛岭战役纪念碑”英魂永驻的那一万多名红军将士,以及血染闽西大地为革命事业捐躯的许许多多有名或无名的军民人等,在苍山劲水间述说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血色过往。正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坐落在蛟洋镇的文昌阁涵盖于古田会议旧址群落,与古田镇毗邻而居,是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被誉为闽西的“红船”。闽西“一大”还是毛主席唯一一次亲自指导并参加的地方党代会。这次大会通过了由邓子恢起草,毛主席亲自修改的诸多议案,其中最深入人心的几份文件有《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政治决议案》《苏维埃政权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和《妇女问题决议案》,会议制定“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的斗争总路线,闪烁着毛泽东思想的熠熠辉光。以此为开端,闽西在六百多个乡村进行了土地改革,超过八十万贫苦农民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红旗所到之处人民群众俱欢颜,对红军的拥戴和红色政权的支持与信任空前热烈。
与此同时,连城县新泉镇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创建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成功获得广大妇女同胞和家人的认可支持,使妇女地位显著提高。继新泉妇女夜校之后,连南区各个乡村争相效仿,先后创办了十八所夜校,学员达到七百多人。苏区妇女通过学习新文化,接受新教育,思想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一大批“不爱红妆爱武装”的优秀女性代表,她们兼顾家庭之余积极投身革命,为建设闽西革命根据地注入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妇女夜校的成功创办不仅仅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打破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也奠定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新局面,这般壮举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做得到。自此之后,性别歧视不再是中国女性的桎梏和枷锁,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女性全面参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
毛主席非常重视思想教育,事实一再证明,不断发展变化的革命形势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指引,教育和培训干部便成了党内和军内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苏家坡“鸿玉堂”承担和举办了三期党政干部培训班,培养出一批既能从事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又能带兵打仗的优秀干部。在毛主席的指导下,闽西苏区还举办了流动培训班,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和训练,最大范围内普及和宣讲党的性质、宗旨及革命任务,使党员更好地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的建军思想纲领得到了有效实践。因为培训班取得的卓著成效,闽粤赣三省创办的党内流动培训班,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党校的雏形。时过境迁,至今来到“鸿玉堂”参观,还能感受到那种浓烈的学习氛围,赓续革命基因,接受精神洗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是对“毛泽东思想”最好的传承和最完美的诠释。
采风日程安排得很紧,很多地方还来不及尽情领略便匆匆离开,对于第一次来的朋友多少有些走马观花的仓促,于我而言却是一处接一处的重温。还记得十年前肩负《热血军旗》创作任务而来时的震撼,那时时间从容,心情忐忑而激动,工作人员讲解的内容一个字都不敢错过,生怕记得不全面、领会得不深刻,回到北京闭门谢客伏案书写,脑海里的记忆和史册中的记叙构织着的影视画面逐渐成形,初稿完成的那一刻,没有人知道我默默流下的热泪是什么滋味。那不是对自己创作成绩的感动,而是研究得越多,对这段革命历史就越发感慨,曾经以为苦难的出身和幼时经历,在炮火连天的血色历史面前简直不堪一提,没有硝烟的生活已经足够安逸了,还有什么资格说委屈?我哭了,那是惭愧的泪水,亦是满足的泪水,更是对先辈敬且爱的表达。“幸福来之不易”从来都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成年人尚且如此,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的青少年要想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又何其艰难?红色教育当真是任重道远啊!
一怀清风,满眼苍黛。入耳、入眼的一切波澜壮阔与风云激荡,离我们这个时代相去不远,置身这片热土,时空深处依然有余音回响,那些流血厮杀的不屈呐喊,筚路蓝缕的伟岸身躯,在历史的天幕上定格成永恒的记忆,终会汇集流淌并入我们心头激荡澎湃的热血,作为传承留给后人。此时所思所想,相信也会在后来人每一次的瞻仰感触里找到共鸣,然后接着流传下去。有谁能说,这不是传承之旅,不是寻根之旅呢?我们一再追源溯流的意义,梳理中共建军大业的脉络,就是在追寻新中国的根脉,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能做到珍惜感恩。有根的生命必然鲜活生动,传承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