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福建省情 > 侨台港澳
遇见行走的“闽台缘”
来源:《福建日报》2024年12月09日 | 作者:《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通讯员 梁白瑜 | 时间:2024年12月10

近日,台湾重要民族艺术保存计划主持人郭端镇带来珍藏的838张闽台木偶戏照片资料,捐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行走的闽台缘”田野调查小组。从上世纪90年代起,郭端镇就一直奔走于两岸,为闽台木偶艺术交流发挥桥梁作用。今年3月,郭端镇听说“行走的闽台缘”项目,他深为认可,数月间已3次来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分享他的收藏与研究。

“行走的闽台缘”是2024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启动实施的创新项目,立足“研究支撑传播、传播推进交流、交流升级合作、合作促成融合”的想法,采用“走出去”“沉下去”的方式,构建传承、研究、传播和服务转化环环相扣的工作体系。

走出博物馆,牵出泉台对渡往事

走出去,更精彩。

今年伊始,为推行“行走的闽台缘”,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2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的“缘来一家”研讲团,开始走出博物馆,开展田野调查。

与郭端镇同往泉州木偶剧团开展泉台木偶艺术交流事宜;搜集南安翔云梁氏968条迁台信息,协助编修宗姓支谱;对泉州涉台故事、人物、不可移动文物、建筑、郡望堂号等做梳理;对蚶江—鹿港对渡历史文物进行整理……

截至目前,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已开展闽台民俗、涉台文物、闽台民间艺术等36场田野调查。

在蚶江田野调查中,田野调查小组组长吕行发现一块“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碑刻上记载着“顺利号”,意外牵出了一段闽台缘。

“‘顺利号’不就是台湾博物馆原馆长施明发祖上的船行商号吗?”吕行现场连线施明发,确认这就是施家的商号。

今年9月,施明发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交流大会,并前往蚶江参访。在蚶江,施明发的手指轻轻抚过“顺利号”,深情地说:“240年前,蚶江与鹿港对渡,很多泉州人都是从蚶江起航前往台湾,我的先祖也是从这里出发。‘顺利号’是我第7代先祖开设的商号,鼎盛时期有30条船。后来因为遭遇台风,一次就损失了18条船。如今,想不到还能触摸到祖先留下的记忆。”

通过“行走的闽台缘”,可以在残片中寻找线索、在泥土里窥见历史,追溯出一段段闽台渊源,力证“闽台一家”的史实。

走出博物馆,牵出两岸家书往事

两岸血脉连,家书抵万金。

在那个两岸隔绝的年代,一封封家书,见证着思乡怀人、生离死别的人生百态。

2019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抢救、收集、保护、研究两岸家书,博物馆副馆长沈文锋牵头组成项目组,至今已馆藏来自全国28个省市(含台港澳)的两岸家书3000多件(套)。

去年5月,该博物馆推出“骨肉天亲 血脉相连——海峡两岸家书特展”以来,不少台湾同胞特意前来参观。台湾大学生梁孟哲观展后深有感触:“虽然年轻人跟祖籍地的沟通往来不如老一辈人,但博物馆提供的数字人文技术,让我们可以立体感受两岸的历史渊源以及老一辈人的家国情怀,为年轻一代传承与发展这份责任与义务提供了借镜。”

今年8月,“两岸家书特展”开始在山东巡展。山东是赴台老兵较多的省份,展览每到一处都引发了当地民众对“两岸家书”的热议。

在“闽枣两地关于两岸家书的征集和利用座谈会”上,枣庄社会各界表示愿意参与到两岸家书的征集、保护和研究中。

座谈会上,山东老兵后裔周学文将其祖父的手稿捐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他说:“1948年,我爷爷从大陆随军前往台湾,当时我父亲还未出生;1988年,我们收到爷爷寄来的第一封家书;1995年,他第一次从台湾回到大陆。今天把手稿捐给博物馆,相信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一纸情深,笔墨传情。两岸家书用一个个令人信服的真实的故事,见证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无法割断的亲缘情缘。

走出博物馆,牵动台湾学子心声

共上一堂课,共话闽台缘。

《寻迹·闽台缘》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结合闽台历史文化与馆藏资源编写的文博教材,由“远古家园”“血脉相亲”“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隶属与共”“我们的节日”8个章节共28课组成,旨在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培养学生对两岸一家亲理念的认识和情感。

该书于今年9月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尚未正式出版的《寻迹·闽台缘》已经走进江苏昆山的礼仁外国语学校,面向数十名台湾学生授课,推动闽台青少年“共上一堂课”。课堂上,许多台湾学生颇有感触地说:“泉州有布袋戏,台湾也有布袋戏,两岸同根同源,我们就是一家人。”

7月,“泉州·巴黎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期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应邀携教程参加活动,72对中法青少年共同完成台湾少数民族头饰、掌中木偶、手帕扎染等制作,让更多海外青年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截至11月底,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已开展275场《寻迹·闽台缘》社教活动,参与人数达2.1万人次。

研究、传播、交流、合作、融合,是“行走的闽台缘”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郑国防表示,今后该馆将与两岸同胞齐心协力,脚板量地、手掌握泥,诚意搭平台、用心做好事,推动闽台历史文化研究、涉台文献文物保护,开展两岸族谱对接、寻根谒祖服务,为两岸融合发展架桥铺路。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
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