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四载留政绩,循吏岂独是文豪。
唐解元一笑姻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皆出自冯梦龙的“三言”,让人不由心生钦佩。然而,寿宁百姓至今仍感念冯梦龙,不只是源于他在通俗文学创作方面的辉煌成就,更多是因为他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卓越贡献。
清代编著的《福宁府志》《寿宁县志》均将冯梦龙列入《循吏传》。循吏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指代重农宣教、清正廉洁、能使百姓富足的地方官员,可谓极高的荣誉。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三日三夜三望洋,三支蜡烛过岩洞。”这首民谣生动描述了冯梦龙旧时进出寿宁之艰难。他的施政理想是什么?对现代社会治理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翻阅其所著《寿宁待志》《智囊》,其中蕴含的思想熠熠生辉,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一位“循吏”的“治国平天下”理想和“一念为民之心”情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跋山涉水,历尽艰难到达寿宁后,冯梦龙赋诗“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表明自己愿像老梅一样,在深山里独标高韵,只为民众福祉的志向。
他对“旧志之缺”的行政管理区域进行全面梳理,深入寿宁各地走访,对当地的经济、人口、出产、风俗等了然于胸,为后续治县奠定基础。这与今天倡导的“四下基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冯梦龙治县重实际不刻板,不生搬硬套,不坐而论道,强调“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推崇管仲、诸葛亮、李世民的治理之法。
“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这是冯梦龙治县纲领中的三大目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寿宁县城连个城门都没有,“四门荡然”。冯梦龙带头捐款,把残破了72年的城墙修建起来,并在城门上设置大鼓,专门设立一个司吏,一有警情就敲鼓提醒老百姓。
“衣食足而知荣辱”,通过发展农业成功实现“无饥”后,冯梦龙还十分重视教育,提出“教化者,治之本也”。
在冯梦龙之前,寿宁没有一个举人。他亲自编写《四书指月》这样脍炙人口的“高考教辅”,终于带出了当地第一个举人。
冯梦龙追求的“无讼”是一种理想的司法秩序。诉讼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损耗,还会破坏当事人的人际关系,甚至世代结怨。
因此,他坚持用调解等非诉方式合理化解矛盾,平息纠纷,同“枫桥经验”“诉源治理”精神内核完全契合。
近年来,寿宁当地党委政府在保护、弘扬冯梦龙文化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通过举办学术论坛、拍摄微电影、设立纪念馆、出品电视剧、出版研究论文集、开展主题纪念宣传活动等,探索冯梦龙文化的活化利用。
采访过程中,记者备受感动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这一文化大IP的开发利用还有哪些空间可挖。
苏州的做法可资借鉴。目前,苏州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投入超5000万元修复冯梦龙故居等文化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冯梦龙村年接待游客数量更是超过了100万人次,九成游客对村里的文化旅游设施表示满意。
据了解,苏州冯梦龙村的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率达15%,乡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20%,与冯梦龙有关的书籍、连环画、纪念品等文化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超过30%,商业化运作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众多就业岗位。
统筹资源,走集约化道路,或是寿宁开发利用好冯梦龙文化IP的可行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