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乌金陶: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来源:《福建日报》2024年08月31日 | 作者:《福建日报》记者 尤方明 通讯员 吴苏梅 | 时间:2024年09月02

取材紫砂,瓶身色乌透金;篆刻精细,一展历史风华。走进寿宁县梦龙陶艺有限公司展厅,一尊尊仿古乌金陶作品或刻画盛世图景,或呈现人文经典,令人深深叹服匠心技艺。

眼前的艺术精品,出自现年69岁的工艺美术师吴祖清之手。在他的努力下,乌金紫砂陶这一近乎失传的寿宁传统文化瑰宝渐渐走向复兴。

2019年,乌金紫砂陶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人交替接棒,“非遗+研学”如火如荼:乌金紫砂陶正在焕发崭新的时代魅力。

从复兴到创新

一生与陶艺结缘,吴祖清的创业之路却几经坎坷。

自毕业后,吴祖清便来到寿宁县二轻工艺美术厂任职,专注陶瓷研制。1991年,36岁的吴祖清下岗了。随后多年,他试过钻研园艺制品,也创办企业生产紫砂茶壶、小花插等,可均以失败告终。

“不能再跟风模仿,必须要做技术含量高、市场独有的产品。”走了不少弯路的吴祖清逐渐悟出这个道理。

从何处突破?吴祖清回乡时听闻,在明代冯梦龙主政寿宁期间,当地曾烧制过乌金紫砂陶。在反复查阅当地县志等材料后,他决意以此为契机,再启创业生涯。

起步之路充满艰辛。吴祖清跑遍了山头,一连采回百余种土样进行试验。时值盛夏,他把家搬进了工作室,吃住都在高温窑炉旁。可接连三个月,试验仍是毫无进展。沮丧的吴祖清随手将泥片涂上残余釉水丢进炉中烧制,待到次日开窑时,竟收获了心心念念的磨砂效果。他在此基础上再打磨、再锤炼,终于让古籍中的乌金釉重见天日。

在吴祖清看来,复原传统不过是个新起点,要想实现独一无二,还需赋予作品更多内涵。行走多个“瓷都”后,吴祖清发现当时陶瓷篆刻领域尚未有人试水,于是便往这一方向探索。

在脆薄的干坯上屏气运刀,篆、凿、点、刻,足见匠人功力。“这是项精细活。因为陶瓷泥坯颗粒大,若掌握不好力度很容易崩裂;且泥坯上雕刻的图文,经过上色和烧制后有一定的概率会烧坏,刻画更要精益求精。为避免手沾到釉粉影响外观,匠人只能悬腕操作刻刀,故名釉上悬刀篆刻。”吴祖清介绍称。

在45岁那年,吴祖清成功烧制出第一件乌金紫砂陶篆刻作品《金文美人瓶》。此后一发不可收,青铜器、铭文、碑刻、汉画等艺术精粹与陶艺加速“碰撞”。当篆刻文化、书法艺术、陶瓷工艺汇于一体,乌金紫砂陶的艺术价值更上一层楼。

多年来,吴祖清的作品备受业界肯定,不仅在省部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屡获金奖,“孙子兵法”系列作品还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藏。其本人则获评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省级高层次人才等。

从独行到接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吴祖清深知,要想使乌金紫砂陶声名远播,需要凝聚合力。自2001年起,吴祖清便陆续招收学徒研习技术,并鼓励本领过硬的学徒大胆“走出去”。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2018年,吴祖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成立;次年,乌金紫砂陶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祖清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令吴祖清欣慰的是,后辈们正在稳稳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2019年年底,年轻画师叶立城受其邀约,到下党乡下党村办起了乌金陶传习所,通过开设作品展览、陶艺制作、茶艺体验等项目,掀起了“非遗+研学”热潮。

自工艺美术职业院校毕业后,吴祖清的女儿吴芳源也选择返乡“继承父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泥塑、描图、雕磨等基本功练习伴随着吴芳源的童年。如今,年仅20岁的她不仅熟练掌握陶土、釉水配方的调制要领,最考验功底的“釉上悬刀篆刻”亦是信手拈来,已成为乌金陶制作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古村陶匠美人瓶》《抗洪梅瓶》《硕果累累》先后捧回多项省级大赛荣誉。

“仿古乌金陶制作技艺难度大、产量低、成本高,且造型古朴庄重,年轻人不一定喜欢。”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吴芳源正尝试借鉴简笔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实现乌金陶艺术与现代审美的“双向奔赴”。

社交媒体为吴芳源传播乌金陶文化搭建了新舞台。日前,她所独立创作的作品《囍》一经上线便被当作新婚礼物售出,一方红底映衬“囍”字祝福,相较仿古乌金陶而言更加简洁大方。她还将创作过程拍成短视频,上传到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吸引了不少青年目光。

“接下来,我将着手开设自己的陶艺工作室,赓续优秀文脉,丰富体验场景,致力于让乌金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视野。”吴芳源说。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
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