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柏洋: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来源: | 作者:记者 陈晓燕 通讯员 黄起青 | 时间:2019年09月11

近日,记者走进周宁县七步镇梧柏洋村,一股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红色火炬、红色纪念馆、红色收藏……红色,已成为梧柏洋村耀眼的名片。

红色文化深深滋养着梧柏洋村,而红色旅游和多元产业则助推着这个革命老区村的振兴。如今的梧柏洋,可憩可游、宜居宜业,红色与绿色交相呼应,人气不断聚集。人们可以来这听红色故事,体验捕鱼、采摘的乐趣。

峥嵘岁月留底蕴

71日前后,各地党员纷纷到梧柏洋村进行党日活动。村口旁的“张华山故居”里,一楼墙上绘画着革命故事,大厅陈列着当年的老物件以及濑头冈事件沙盘,二楼则展示周宁县的革命历史故事。

19401111日,闽东特委书记罗富弟、周墩县委书记张华山、县委妇女部长罗桃妹和交通员张德新等人在梧柏洋濑头冈秘密寮召开会议,国民党军队包围秘密寮,用机枪猛射,罗富弟、张华山、罗桃妹和张德新等4位同志壮烈牺牲……”站在濑头冈事件沙盘旁,梧柏洋村支书陈康良介绍着濑头冈事件始末,前来参观的党员群众无不动容。

梧柏洋村距离县城约20公里,因地处玛坑、咸村、七步三个乡镇交汇点,四面密林连绵,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成为周宁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33年春,梧柏洋村成立中心支部,领导17个村党支部,同年11月,梧柏洋村苏维埃政府成立;19343月,中共周墩县委南区区委在梧柏洋成立;19355月,闽东苏维埃政府安德县委南区革命委员会在梧柏洋炉里成立;19358月,闽东特委宁屏古办事处在梧柏洋咸坑成立;19367月周敦县委青年团在梧柏洋成立。

土地革命时期,梧柏洋人民同党和红军游击队一起打土豪、分粮食,开展“五抗”斗争,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全村村民纷纷参加革命,站岗放哨、散发传单、送信、张贴标语、采药等。张华山、罗金木等13位梧柏洋人民的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亮出“名片”聚人气

因缺乏发展机遇,再加上人口外流、产业基础薄弱,梧柏洋的发展曾久滞不前,农户只能守着三分地种水稻、茶叶和毛竹,村集体收入常年为零。

历史为梧柏洋抹上了厚重的红色,岁月又让梧柏洋沉寂了许久,如何充分挖掘“红色元素”,再现梧柏洋“雄风”?

2016年开始,借着周宁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梧柏洋村委会多方筹资200多万元,修葺张华山、罗金木、瞿汉坤三位烈士的故居,将之作为红色革命纪念馆;将原来村人民会场装修为红色教育基地,供群众参观、瞻仰;在村口村尾设立红色火炬、党旗雕塑;将废旧的小学改造成红色餐厅。这些让梧柏洋“红”出了新面貌。

日前,该村党支部邀请周宁县作家协会会员重走“红色道路”,追寻红色足迹。周宁县作家协会主席肖林盛说:“我们希望通过文学创作,让后辈牢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珍惜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同时,梧柏洋村委会还争取各级资金800多万元,将村道拓宽整改,完成溪边防洪堤、步游道、污水管道改造、绿化及人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房屋建设及立面改造……如今的梧柏洋村,成为七步、玛坑、咸村三个乡镇中心交汇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现在村子不仅变漂亮了,还重拾了自己的文化名片。”村民张集全开心地说,“游客一拨接一拨地来,我们偶尔也当起解说员。说起当年的革命故事,我们心里特别自豪。”

村企共建谋“红利”

红色名片为梧柏洋村聚集了人气,如何立足本地资源,进一步增加效益,让村民富起来呢?

产业兴,百姓富。2017年,梧柏洋党支部牵头成立周宁县思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筹资30万元流转村中闲置土地19亩,建设生态鱼塘养殖鲫鱼、泥鳅、田螺。去年鱼塘养殖创收2万元,今年预计能达3万元。

“单靠村合作社发展产业,产业较为单一,我们就引进企业,与企业合作来丰富产业类型,达到共赢。”陈康良说。

于是,村委会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分两期建设装机总容量为39.7千瓦、年发电量为5.6万千瓦时以上的光伏发电项目,采用全电上网模式,按照国网公司和发改补助,每千瓦时发电量按0.85元的价格售予国家电网公司,一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6万元以上。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县级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016年至2018年三年来,共计筹资80万元投入周宁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每年村集体投资收益就有5.1万元;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入股大川农业有限公司袖珍菇项目,发展“智能化冷库恒温工厂化栽培食用菌(袖珍菇)”。

“村民可以入股村集体合作社,年底享受分红,也可以到企业务工,月工资2000元至3500元不等。”陈康良说。

梧柏洋村还将红色文化资源和产业有机结合。去年,该村成功举办“红色梧柏洋采摘捕鱼节”,今年5月,又和福建省万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厦门恩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红色餐厅、1号阶梯鱼塘与两家公司进行合作,发展红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挖掘好、宣传好红色故事,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创造更多村企共建的新亮点,让村民享受更多‘红利’。”陈康良信心满满地说。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
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1)
技术支持:东南网